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体育理论论文--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论文

我国体育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前言第12-18页
    1.1 选题依据第12-17页
        1.1.1 体育运动的发展,需要体育工程学科的创生与发展第12-14页
        1.1.2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体育工程学科的创生与发展第14-15页
        1.1.3 体育学科的发展,需要体育工程学科的创生与发展第15-16页
        1.1.4 体育工程学科的发展,需要加强基层理论的研究第16-1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2 文献综述第18-33页
    2.1 国外体育工程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第18-24页
        2.1.1 国际体育工程协会的发展第18-19页
        2.1.2 国外高校体育工程教育的发展情况第19-20页
        2.1.3 国际体育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第20-24页
            2.1.3.1 针对“人与物的运动过程”展开的力学研究第21-23页
            2.1.3.2 针对“运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展开的研究第23页
            2.1.3.3 针对“运动装备的研发与设计”展开的研究第23-24页
            2.1.3.4 针对“体育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展开的研究第24页
    2.2 国内体育工程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第24-33页
        2.2.1 体育仪器器材分会的概况第24-25页
        2.2.2 国内体育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第25-28页
            2.2.2.1 沈阳工业大学体育装备工程专业介绍第25页
            2.2.2.2 聊城大学体育装备工程专业介绍第25-26页
            2.2.2.3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工程学专业介绍第26-27页
            2.2.2.4 国内其它体育工程研究机构的情况介绍第27-28页
        2.2.3 国内体育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第28-33页
            2.2.3.1 针对“体育系统软件研发”展开的研究第31页
            2.2.3.2 针对“运动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展开的研究第31-32页
            2.2.3.3 针对“体育装备的研发与设计”展开的研究第32页
            2.2.3.4 针对“体育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展开的研究第32-33页
    2.3 国际与国内体育工程学研究的对比分析第33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33-37页
    3.1 研究对象第33-34页
    3.2 研究方法第34-36页
        3.2.1 文献法第34页
        3.2.2 历史法第34页
        3.2.3 调查法第34-35页
            3.2.3.1 访谈法第34页
            3.2.3.2 实地考察法第34-35页
        3.2.4 逻辑分析法第35-36页
            3.2.4.1 类比法第35页
            3.2.4.2 归纳法第35-36页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第36-37页
4 分析与讨论第37-103页
    4.1 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第37-68页
        4.1.1 “工程”的概念辨析第37-43页
            4.1.1.1 “工程”一词的由来第37-39页
            4.1.1.2 相关辞书和著作对“工程”的界定第39-41页
            4.1.1.3 “工程”概念的界定第41-42页
            4.1.1.4 工程、科学、技术与产业的相互关系第42-43页
        4.1.2 “学科”的概念辨析第43-61页
            4.1.2.1 辞书上对“学科”的界定第43-44页
            4.1.2.2 相关研究者对“学科”的界定第44-46页
            4.1.2.3 学科的操作性定义第46-47页
            4.1.2.4 “学科”、“学”与“科学”三者的关系第47-49页
            4.1.2.5 学科成立的条件第49-50页
            4.1.2.6 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准第50页
            4.1.2.7 学科的理论体系及其构成第50-51页
            4.1.2.8 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第51-54页
            4.1.2.9 我国学科的分类与层次第54-61页
        4.1.3 “学科”与“专业”两者的关系第61-62页
        4.1.4 工程学科的概念与特点第62-65页
            4.1.4.1 工程学科的概念第62-64页
            4.1.4.2 工程学科的特点第64-65页
        4.1.5 体育工程学科及其研究任务第65-67页
            4.1.5.1 “体育工程学科”的概念界定第65-66页
            4.1.5.2 体育工程学科的研究目的第66-67页
        4.1.6 体育工程学科的特征“链”第67-68页
    4.2 体育工程学科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第68-89页
        4.2.1 我国体育学科及相关专业对体育工程学科提供的借鉴第68-78页
            4.2.1.1 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的历程回顾第69-71页
            4.2.1.2 我国体育学科的结构与学科基础第71-72页
            4.2.1.3 我国体育院校开设的体育学相关专业分析第72-76页
            4.2.1.4 体育学科与体育工程学科的关系第76-78页
        4.2.2 体育工程学科成立的条件与成熟的标准第78-80页
            4.2.2.1 体育工程学科成立的条件第78-79页
            4.2.2.2 体育工程学科成熟的标准第79-80页
        4.2.3 体育工程学科的理论体系构成第80-89页
            4.2.3.1 体育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第81-82页
            4.2.3.2 体育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第82-84页
            4.2.3.3 体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第84-89页
    4.3 我国体育工程学科的发展对策研究第89-103页
        4.3.1 体育工程学科发展的目标定位第89-93页
        4.3.2 影响体育工程学科发展的因素第93-96页
        4.3.3 体育工程学科发展的SWOT分析第96-98页
        4.3.4 体育工程学科的发展对策第98-103页
            4.3.4.1 积极与政府及相关学术管理部门良好互动第99-100页
            4.3.4.2 搭建多层次的体育工程学科的科学共同体第100-101页
            4.3.4.3 鼓励有条件的院校积极建设体育工程学科第101页
            4.3.4.4 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机制第101-103页
5 结论与建议第103-105页
    5.1 结论第103-104页
    5.2 建议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1页
附录第111-118页
    附件一:访谈提纲第111-112页
    附件二:沈阳工业大学体育装备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第112-118页
个人简介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法学学者的法律参与行为--致力于非法治化现象的分析
下一篇: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