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第18-20页 |
1.2.2 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 第20-21页 |
1.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第21-22页 |
1.2.4 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第22-23页 |
1.3 概念的界定 | 第23-25页 |
1.3.1 新农村建设 | 第23-24页 |
1.3.2 农民 | 第24-25页 |
1.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2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 第25-27页 |
1.5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1.5.1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7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第2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况 | 第30-58页 |
2.1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30-33页 |
2.1.1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30-31页 |
2.1.2 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31-32页 |
2.1.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32-33页 |
2.2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况 | 第33-36页 |
2.2.1 任务的提出 | 第33-34页 |
2.2.2 取得的成绩 | 第34-35页 |
2.2.3 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2.3 当前广西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 第36-46页 |
2.3.1 政策与措施 | 第37-42页 |
2.3.2 取得的成效 | 第42-44页 |
2.3.3 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 | 第44-46页 |
2.4 当前广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6-58页 |
2.4.1 新农村建设主体“缺位”问题 | 第46-47页 |
2.4.2 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问题 | 第47-48页 |
2.4.3 农民思想政治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问题 | 第48-50页 |
2.4.4 经费不足问题 | 第50-51页 |
2.4.5 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问题 | 第51-52页 |
2.4.6 以城带乡难问题 | 第52-53页 |
2.4.7 农民持续增收难问题 | 第53-58页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 | 第58-90页 |
3.1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回顾 | 第58-68页 |
3.1.1 大革命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60-62页 |
3.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62-65页 |
3.1.3 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65-67页 |
3.1.4 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67-68页 |
3.2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回顾 | 第68-71页 |
3.2.1 根据农民状况开展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 第68-69页 |
3.2.2 围绕土地改革、镇反运动开展阶级观念教育 | 第69-70页 |
3.2.3 围绕抗美援朝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 第70-71页 |
3.2.4 围绕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 第71页 |
3.3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回顾 | 第71-77页 |
3.3.1 “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71-72页 |
3.3.2 三年困难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72-74页 |
3.3.3 “四清”运动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74-75页 |
3.3.4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75-77页 |
3.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77-85页 |
3.4.1 拨乱反正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77-79页 |
3.4.2 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79-81页 |
3.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81-83页 |
3.4.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83-85页 |
3.5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现实启示 | 第85-90页 |
3.5.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农民 | 第85-86页 |
3.5.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 | 第86页 |
3.5.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 第86-87页 |
3.5.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 第87-88页 |
3.5.5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 | 第88-89页 |
3.5.6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依据任务和环境变化创新工作方法 | 第89-90页 |
第4章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 第90-110页 |
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的保证 | 第90-93页 |
4.1.1 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 第90-91页 |
4.1.2 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第91-92页 |
4.1.3 为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营造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92-93页 |
4.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 第93-99页 |
4.2.1 夯实农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保障农村政治稳定 | 第94-95页 |
4.2.2 提高农民政治认知,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发展 | 第95-96页 |
4.2.3 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与政治觉悟,引导农民的政治行为 | 第96-98页 |
4.2.4 帮助农民树立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 第98-99页 |
4.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 第99-103页 |
4.3.1 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 第99-100页 |
4.3.2 促进新农村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 第100-101页 |
4.3.3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 第101-103页 |
4.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创造条件 | 第103-110页 |
4.4.1 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 第103-104页 |
4.4.2 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律素质 | 第104-105页 |
4.4.3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 第105-106页 |
4.4.4 有益于提高农民的心理素质 | 第106-110页 |
第5章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 第110-148页 |
5.1 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调查 | 第110-134页 |
5.1.1 问卷的设计与数据的处理 | 第110-111页 |
5.1.2 样本的基本信息 | 第111-113页 |
5.1.3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总体调查分析 | 第113-128页 |
5.1.4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的比较分析 | 第128-131页 |
5.1.5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131-133页 |
5.1.6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论 | 第133-134页 |
5.2 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 第134-139页 |
5.2.1 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淡化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 第134-135页 |
5.2.2 宣传工作不到位弱化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第135-136页 |
5.2.3 教育主体缺乏导致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薄弱 | 第136-137页 |
5.2.4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缺失削弱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第137-138页 |
5.2.5 忽视农民群体的差异性导致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 | 第138-139页 |
5.3 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 | 第139-148页 |
5.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任务落实不到位 | 第139-140页 |
5.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 | 第140-141页 |
5.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落后 | 第141-142页 |
5.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不高 | 第142-144页 |
5.3.5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 | 第144-148页 |
第6章 广西新农村建设时期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148-186页 |
6.1 推进广西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第148-154页 |
6.1.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广西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148-149页 |
6.1.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的必要途径 | 第149-151页 |
6.1.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善广西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方式 | 第151-152页 |
6.1.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广西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 第152-154页 |
6.2 弘扬广西精神、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 第154-157页 |
6.2.1 弘扬广西精神的需要 | 第155-156页 |
6.2.2 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 第156-157页 |
6.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农村大众化的需要 | 第157-161页 |
6.3.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广西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 第158-159页 |
6.3.2 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农村大众化的前提 | 第159-160页 |
6.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 第160-161页 |
6.4 广西农村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呼唤 | 第161-186页 |
6.4.1 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呼唤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161-168页 |
6.4.2 农民阶层分化呼唤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168-173页 |
6.4.3 农村环境复杂化呼唤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 第173-186页 |
第7章 广西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 第186-210页 |
7.1 广西历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 第186-190页 |
7.1.1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共生态势 | 第186-188页 |
7.1.2 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第188-189页 |
7.1.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广西历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 第189-190页 |
7.2 广西社会经济环境的特殊性 | 第190-199页 |
7.2.1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广西带来发展的契机 | 第190-192页 |
7.2.2 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区位优势突显 | 第192-194页 |
7.2.3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启动加快广西与周边省区的合作、协调与发展 | 第194-197页 |
7.2.4 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与开发加快了广西发展的步伐 | 第197-198页 |
7.2.5 特殊的经济条件给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 | 第198-199页 |
7.3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特殊性 | 第199-205页 |
7.3.1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殊性 | 第199-201页 |
7.3.2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殊性 | 第201-205页 |
7.4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特殊性 | 第205-210页 |
7.4.1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 第205-207页 |
7.4.2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殊性 | 第207-210页 |
第8章 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 第210-232页 |
8.1 以马克思主义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 | 第210-217页 |
8.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 第210-213页 |
8.1.2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 第213-217页 |
8.2 以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现实依据 | 第217-219页 |
8.2.1 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性要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全面性 | 第217-218页 |
8.2.2 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要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组织性 | 第218页 |
8.2.3 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要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创新性 | 第218-219页 |
8.2.4 新农村建设农民的主体性要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农民为本 | 第219页 |
8.3 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 第219-226页 |
8.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 | 第219-221页 |
8.3.2 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 第221-222页 |
8.3.3 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原则 | 第222-223页 |
8.3.4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 第223-225页 |
8.3.5 坚持有利于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原则 | 第225-226页 |
8.4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各项建设的关系 | 第226-232页 |
8.4.1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关系 | 第226-227页 |
8.4.2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 | 第227-229页 |
8.4.3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关系 | 第229-230页 |
8.4.4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 | 第230-232页 |
第9章 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策 | 第232-274页 |
9.1 以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领导 | 第232-240页 |
9.1.1 加强党的领导 | 第232-234页 |
9.1.2 各级党政群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 第234-236页 |
9.1.3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 第236-239页 |
9.1.4 加强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管理和调控 | 第239-240页 |
9.2 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240-248页 |
9.2.1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 第241-243页 |
9.2.2 注重民族团结教育 | 第243-245页 |
9.2.3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 第245-246页 |
9.2.4 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 第246-248页 |
9.3 以提高实效性为目的,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248-258页 |
9.3.1 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 第248-251页 |
9.3.2 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思路 | 第251-258页 |
9.4 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契机,综合开发运用各种载体 | 第258-267页 |
9.4.1 积极创造活动载体 | 第260-261页 |
9.4.2 有效利用管理载体 | 第261-262页 |
9.4.3 充分运用文化载体 | 第262-264页 |
9.4.4 大力发展大众传媒载体 | 第264-265页 |
9.4.5 有效运用网络载体 | 第265-267页 |
9.5 以新农村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 第267-274页 |
9.5.1 不断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 | 第267-268页 |
9.5.2 建立健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 第268-270页 |
9.5.3 建立健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警机制 | 第270-271页 |
9.5.4 建立健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检验机制 | 第271-274页 |
结束语 | 第274-278页 |
参考文献 | 第278-290页 |
附录 | 第290-296页 |
致谢 | 第296-2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98-2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