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1.1 生物大分子层析分离方法 | 第9-16页 |
1.1.1 离子交换层析 | 第9-10页 |
1.1.2 亲和层析 | 第10-11页 |
1.1.3 疏水相互作用层析 | 第11页 |
1.1.4 凝胶过滤层析 | 第11页 |
1.1.5 混合模式层析 | 第11-15页 |
1.1.6 其他层析技术 | 第15-16页 |
1.2 疏水相互作用层析 | 第16-19页 |
1.2.1 疏水相互作用层析的原理 | 第16-17页 |
1.2.2 疏水配基 | 第17-18页 |
1.2.3 疏水相互作用层析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溶菌酶及其分离纯化 | 第19-22页 |
1.4 抗体及其分离纯化 | 第22-23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2 环糊精梯度洗脱选择性评价 | 第24-35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9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2.3 吸附材料的合成 | 第25-27页 |
2.2.4 HP-β-CD对模式蛋白的梯度洗脱效果 | 第27页 |
2.2.5 混合蛋白分离效果评价 | 第27-28页 |
2.2.6 SDS-PAGE分析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2.3.1 吸附剂对蛋白的动态吸附容量评价 | 第29-30页 |
2.3.2 梯度洗脱效果评价 | 第30-32页 |
2.3.3 混合蛋白体系分离效果评价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pH调控的疏水色谱模式用于混合样品中溶菌酶的分离 | 第35-48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9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3.2.3 吸附剂制备及表征 | 第36-37页 |
3.2.4 配基密度对蛋白吸附的影响 | 第37页 |
3.2.5 离子强度对蛋白吸附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6 pH对蛋白吸附的影响 | 第38页 |
3.2.7 复杂成分中对溶菌酶的分离效果评价 | 第38页 |
3.2.8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38-39页 |
3.2.9 SDS-PAGE分析 | 第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3.3.1 配基密度对蛋白吸附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 溶液离子强度对蛋白吸附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3 溶液pH对蛋白吸附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4 复杂成分中溶菌酶分离效果评价 | 第42-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pH调控的疏水色谱模式在抗体分离中的应用 | 第48-62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49页 |
4.2.3 吸附剂的制备 | 第49页 |
4.2.4 配基密度对蛋白吸附的影响 | 第49页 |
4.2.5 pH对蛋白吸附的影响 | 第49页 |
4.2.6 牛血清中抗体分离效果评价 | 第49-50页 |
4.2.7 SDS-PAGE分析 | 第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61页 |
4.3.1 配基密度对蛋白吸附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2 溶液pH对蛋白吸附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3 混合体系中bIgG分离效果评价 | 第52-54页 |
4.3.4 上样pH优化 | 第54-56页 |
4.3.5 洗脱pH优化 | 第56-57页 |
4.3.6 上样量优化 | 第57-59页 |
4.3.7 吸附剂酸碱耐受性 | 第59-60页 |
4.3.8 重复使用性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