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引言 | 第11页 |
1.1 水稻穗发芽的影响因素 | 第11-15页 |
1.1.1 种子的休眠性 | 第12页 |
1.1.2 α-淀粉酶活性 | 第12页 |
1.1.3 籽粒特性和穗部结构 | 第12-13页 |
1.1.4 种子含水量 | 第13页 |
1.1.5 内源激素 | 第13-14页 |
1.1.6 可溶性糖含量 | 第14页 |
1.1.7 环境因素 | 第14-15页 |
1.2 穗发芽的调控 | 第15-17页 |
1.2.1 遗传调控法 | 第15-16页 |
1.2.2 栽培调控法 | 第16页 |
1.2.3 化学调控法 | 第16-17页 |
1.3 穗发芽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1 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 | 第17页 |
1.3.2 水稻穗发芽抗性相关QTL定位 | 第17-18页 |
1.4 问题与展望 | 第18-20页 |
2 耐穗发芽水稻种质资源筛选试验 | 第20-38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0-23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6页 |
2.2.1 海南2017年春季穗发芽率 | 第23-25页 |
2.2.2 杭州2017年秋季穗发芽率 | 第25-31页 |
2.2.3 谷粒发芽率 | 第31-32页 |
2.2.4 糙米发芽率 | 第32-33页 |
2.2.5 可溶性糖含量 | 第33-34页 |
2.2.6 耐穗发芽种质筛选 | 第34-36页 |
2.3 讨论 | 第36-38页 |
3 水稻穗发芽性状的QTL定位 | 第38-47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1页 |
3.1.1 材料和设备 | 第38页 |
3.1.2 穗发芽的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3.1.3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与穗发芽QTL定位分析 | 第39-4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3.2.1 亲本日本晴与桂引206及F_2群体的穗发芽表现 | 第41页 |
3.2.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1-45页 |
3.2.3 水稻穗发芽QTL定位 | 第45页 |
3.3 讨论 | 第45-47页 |
4 讨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