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论文--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论文

汉代休闲生活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32页
    一、学术史回顾第10-26页
    二、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第26-28页
    三、研究方法及旨趣第28-32页
第一章 汉代休闲生活的主体第32-49页
    第一节 汉代休闲生活主体的构成第32-37页
        一、远离生产性劳作的有闲阶层第32-35页
        二、伴随生产性劳作的休闲生活主体第35-37页
    第二节 汉代休闲生活主体的衍生阶层——代理有闲阶层第37-42页
        一、成年后的部分世家子弟第37-38页
        二、有闲阶层的部分女眷第38-39页
        三、有闲阶层的奴婢第39-42页
    第三节 汉代休闲生活主体的特征第42-48页
        一、汉代休闲生活的主体与社会阶级分层并不完全吻合第42-43页
        二、汉代休闲生活的主体对休闲生活的参与度高低不一第43-44页
        三、占汉代休闲生活主体主要构成部分的“有闲阶层”的特征第44-48页
    小结第48-49页
第二章 汉代休闲生活的时间基础第49-75页
    第一节 汉代官吏的闲暇时间第49-58页
        一、汉代官吏的闲暇时间第49-54页
        二、汉代官吏闲暇时间的差异性特征第54-58页
    第二节 农夫的闲暇时间兼及闲暇活动——基于《四民月令》的考查第58-67页
        一、农闲第58-64页
        二、非农闲期的闲暇时间第64-67页
    第三节 汉代闲暇时间的支配方式第67-74页
        一、社会风俗、舆论导向下的闲暇生活第67-71页
        二、相对自由的消闲生活第71-74页
    小结第74-75页
第三章 汉代休闲生活的重要方式——“游戏”第75-135页
    第一节 “游戏”的含义第77-87页
        一、战国末期至东汉语辞意义上“游戏”含义的变迁第77-82页
        二、种类繁多的“游戏”活动第82-87页
    第二节 深入人心的博弈类“游戏”第87-90页
    第三节 “角抵”的变迁第90-95页
        一、“角抵”源自先秦时期的讲武之礼第92-93页
        二、角抵的休闲娱乐属性发端于战国末年至秦代第93-95页
    第四节 先秦秦汉时期投壶的演变第95-104页
        一、投壶源自射礼的观点有待商榷第95-96页
        二、王沟东周墓所出提梁壶腹“投壶图”性质对投壶渊源的启示第96-104页
    第五节 “游戏”研究偏颇之处例考第104-123页
        一、“斗兽”性质考第104-113页
        二、汉昭帝“弄田”性质考第113-123页
    第六节 被忽视的“游戏”——“水戏”第123-127页
    第七节 汉代休闲活动中的外来因素第127-133页
        一、政治交往与休闲文化交流之间的联系第127-130页
        二、中原休闲活动与异域文化第130-133页
    小结第133-135页
第四章 汉代的休闲观第135-161页
    第一节 士人对与政治关系疏远的休闲生活的看法及其影响第136-139页
    第二节 士人对帝王休闲活动的看法及影响第139-160页
        一、备受皇帝、诸侯王青睐的休闲活动第139-148页
        二、士人对皇帝休闲生活的看法及劝谏第148-155页
        三、士人对与国家政务关系密切的休闲活动的看法第155-160页
    小结第160-161页
结语第161-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86页
致谢第186-18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央权力与地域集团--玄宗朝藩镇格局的演进
下一篇:陕西榆林地区政权建设与社会重构研究(1949-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