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宽带数字射频存储技术与系统杂散性能分析 | 第20-42页 |
2.1 数字射频存储与处理系统实现原理 | 第20-24页 |
2.1.1 数字射频存储与处理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2.1.2 数字射频存储与处理系统的量化方式 | 第21-22页 |
2.1.3 数字射频存储与处理系统的存储方式 | 第22-23页 |
2.1.4 数字射频存储与处理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第23-24页 |
2.2 宽带数字射频存储与处理系统杂散性能分析 | 第24-40页 |
2.2.1 高速ADC杂散性能分析 | 第24-37页 |
2.2.2 高速DAC杂散性能分析 | 第37-40页 |
2.3 宽带数字射频存储与处理系统杂散性能提升方法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宽带数字射频存储与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42-70页 |
3.1 课题来源与需求分析 | 第42-43页 |
3.2 宽带数字接收单元设计 | 第43-49页 |
3.2.1 宽带数字接收输入调理电路设计 | 第44-45页 |
3.2.2 宽带数字接收电源网络设计 | 第45页 |
3.2.3 宽带数字接收配置方式 | 第45-47页 |
3.2.4 宽带数字接收高速数据流处理 | 第47-49页 |
3.3 宽带数字重构单元设计 | 第49-55页 |
3.3.1 宽带数字重构输入、输出调理电路设计 | 第51-52页 |
3.3.2 宽带数字重构电源网络设计 | 第52-53页 |
3.3.3 宽带数字重构配置方式 | 第53-55页 |
3.3.4 宽带数字重构高速数据流处理 | 第55页 |
3.4 高速数据存储单元设计 | 第55-58页 |
3.4.1 高速数据存储单元硬件设计 | 第55-56页 |
3.4.2 高速数据存储单元控制器设计 | 第56-58页 |
3.5 高速数据互连单元设计 | 第58-61页 |
3.5.1 内部高速数据传输设计 | 第58-59页 |
3.5.2 外部高速数据传输设计 | 第59-61页 |
3.6 高稳可变频低杂散时钟源设计 | 第61-65页 |
3.6.1 时钟源系统方案设计 | 第61-62页 |
3.6.2 时钟源配置方式 | 第62-63页 |
3.6.3 时钟源系统输出调理电路设计 | 第63-65页 |
3.7 高速电路PCB设计 | 第65-69页 |
3.7.1 信号完整性分析 | 第65-67页 |
3.7.2 PCB叠层设计 | 第67-68页 |
3.7.3 PCB阻抗设计 | 第68-6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宽带数字射频存储与处理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70-84页 |
4.1 系统实物与测试环境搭建 | 第70-71页 |
4.2 高稳可变频低杂散时钟源测试 | 第71-72页 |
4.3 宽带数字接收单元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72-75页 |
4.4 宽带数字重构单元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75-80页 |
4.4.1 宽带数字重构单元点频信号测试 | 第76-79页 |
4.4.2 宽带数字重构单元LFM信号测试 | 第79-80页 |
4.5 高速数据缓存单元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80-82页 |
4.6 宽带数字射频存储与处理系统整体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82-8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宽带数字射频存储与处理系统雷达目标回波模拟算法设计 | 第84-96页 |
5.1 雷达目标回波模拟基本理论 | 第84-87页 |
5.1.1 窄带目标回波模拟 | 第84-86页 |
5.1.2 宽带目标回波模拟 | 第86-87页 |
5.2 宽带雷达目标实时重构设计 | 第87-93页 |
5.2.1 数字正交下变频算法设计 | 第88-90页 |
5.2.2 数字滤波器算法设计 | 第90-91页 |
5.2.3 宽带雷达目标调制算法设计 | 第91-92页 |
5.2.4 宽带雷达目标多普勒与上变频算法设计 | 第92-93页 |
5.3 宽带雷达目标回波生成实验分析 | 第93-95页 |
5.3.1 宽带回波距离与速度模拟实验测试 | 第93-94页 |
5.3.2 宽带目标特性调制实验测试 | 第94-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98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及其意义 | 第96-97页 |
6.2 不足及后续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