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官产学联盟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官产学联盟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官产学联盟形成的动因 | 第19-20页 |
·官产学三螺旋理论应用研究 | 第20-21页 |
·官产学联盟内知识流动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官产学联盟内知识流动的内涵 | 第21-22页 |
·官产学联盟内知识流动的路径 | 第22-23页 |
·官产学联盟内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高技术企业成长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高技术企业成长的研究历程 | 第24-25页 |
·基于知识观的高技术企业成长理论 | 第25-26页 |
·高技术企业成长的概念界定和分析框架 | 第26-27页 |
·知识流动与高技术企业成长的研究综述 | 第27-29页 |
·官产学联盟内高技术企业成长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知识流动视角下高技术企业成长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企业知识吸收对官产学联盟内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机理 | 第30-42页 |
·官产学联盟内主体在知识吸收中的角色定位 | 第30-35页 |
·官产学三螺旋组织概念化结构 | 第30-31页 |
·官产学联盟内创新主体的定位 | 第31-33页 |
·官产学三螺旋组织中主体间的关系 | 第33-35页 |
·官产学联盟内高技术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模型 | 第35-37页 |
·官产学联盟内企业知识吸收能力 | 第35-36页 |
·官产学联盟内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模型 | 第36-37页 |
·企业知识潜在吸收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机理 | 第37-39页 |
·知识获取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知识消化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39页 |
·企业知识实际吸收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机理 | 第39-41页 |
·知识转化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知识应用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企业知识创造对官产学联盟内高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机理 | 第42-55页 |
·官产学联盟内主体在知识创造中的功能定位 | 第42-45页 |
·制度螺旋链 | 第43-44页 |
·产业螺旋链 | 第44-45页 |
·科研螺旋链 | 第45页 |
·官产学联盟内高技术企业知识创造能力模型 | 第45-47页 |
·官产学联盟内企业知识创造能力 | 第45-46页 |
·官产学联盟内知识创造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模型 | 第46-47页 |
·企业外部知识创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机理 | 第47-51页 |
·知识交换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48-49页 |
·知识共享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49-50页 |
·组织学习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50-51页 |
·企业内部知识创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机理 | 第51-54页 |
·社会化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52页 |
·外在化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52-53页 |
·组合化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53页 |
·内隐化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案例研究 | 第55-66页 |
·案例研究设计 | 第55-57页 |
·本案例研究设计的思路 | 第55页 |
·案例样本的选择 | 第55-56页 |
·案例研究设计的有效性分析 | 第56-57页 |
·浙江舜宇集团官产学联盟内知识流动过程分析 | 第57-64页 |
·官产学主体简介与联盟背景 | 第57-59页 |
·浙江舜宇集团官产学联盟内知识流动路径分析 | 第59-61页 |
·官产学联盟内知识流动对舜宇集团成长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61-63页 |
·知识流动视角下舜宇集团成长的对策建议 | 第63-64页 |
·案例研究总结与启示 | 第64-65页 |
·案例研究总结 | 第64-65页 |
·案例启示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1.主要研究结论 | 第66页 |
2.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