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张家沟区长6段石油富集特征研究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8-13页 |
1.2.1 研究区勘探现状 | 第8-9页 |
1.2.2 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 第15-16页 |
1.6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2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及研究区位置 | 第18-19页 |
2.2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9页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9-22页 |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2-31页 |
3.1 地层划分依据与原则 | 第22页 |
3.2 沉积旋回分级 | 第22-23页 |
3.3 地层划分对比步骤 | 第23-31页 |
3.3.1 选取资料 | 第23页 |
3.3.2 标志层特征 | 第23-24页 |
3.3.3 小层划分 | 第24-26页 |
3.3.4 标准剖面和骨架井网特征 | 第26-31页 |
第4章 构造特征 | 第31-39页 |
4.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31页 |
4.2 各小层低幅度构造特征 | 第31-39页 |
第5章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39-59页 |
5.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9-40页 |
5.1.1 利用基础地质资料 | 第39-40页 |
5.1.2 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 | 第40页 |
5.2 区域沉积背景 | 第40页 |
5.3 沉积相判识标志 | 第40-44页 |
5.3.1 沉积岩颜色 | 第41页 |
5.3.2 岩石结构特征 | 第41页 |
5.3.3 沉积构造特征 | 第41-43页 |
5.3.4 粒度特征 | 第43-44页 |
5.3.5 测井相标志 | 第44页 |
5.4 沉积相类型 | 第44-45页 |
5.5 单井相和剖面相分析 | 第45-49页 |
5.5.1 单井相分析 | 第45页 |
5.5.2 连井相分析 | 第45-49页 |
5.6 砂体及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49-59页 |
第6章 储层特征及其综合分类评价 | 第59-74页 |
6.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59-61页 |
6.2 成岩作用特征 | 第61-66页 |
6.2.1 压实及压溶作用 | 第61-62页 |
6.2.2 胶结作用 | 第62-65页 |
6.2.3 溶蚀作用 | 第65-66页 |
6.2.4 充填与交代作用 | 第66页 |
6.3 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 第66-69页 |
6.3.1 孔隙结构特征 | 第66-67页 |
6.3.2 孔隙分类 | 第67-69页 |
6.4 储层物性 | 第69-71页 |
6.4.1 孔隙度 | 第69-70页 |
6.4.2 渗透率 | 第70-71页 |
6.5 储层的综合评价 | 第71-74页 |
6.5.1 储层分类标准 | 第71-72页 |
6.5.2 储层分类与评价 | 第72-73页 |
6.5.3 储层综合评价结果 | 第73-74页 |
第7章 石油富集特征 | 第74-99页 |
7.1 油藏特征 | 第74-77页 |
7.1.1 油藏分布特征 | 第74页 |
7.1.2 油藏类型 | 第74-77页 |
7.2 成藏地质条件 | 第77-84页 |
7.2.1 生油条件及油源 | 第78-82页 |
7.2.2 储集条件 | 第82页 |
7.2.3 盖层与遮挡条件 | 第82-83页 |
7.2.4 圈闭条件 | 第83-84页 |
7.3 石油富集的控制因素分析 | 第84-97页 |
7.3.1 沉积相及储层物性 | 第84-85页 |
7.3.2 砂体厚度 | 第85-94页 |
7.3.3 低幅度构造 | 第94-97页 |
7.4 有利区域预测 | 第97-99页 |
7.4.1 有利区预测的依据 | 第97页 |
7.4.2 有利区域预测 | 第97-99页 |
第8章 结论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