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梁K1h27-5薄层底水油藏开发中后期调整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剩余油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2 开发调整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油藏概况 | 第16-20页 |
2.1 油藏地质概况 | 第16-1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2.1.2 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2.1.3 储集性能 | 第17-18页 |
2.2 油藏开发特征 | 第18-19页 |
2.3 开发存在问题 | 第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 第20-39页 |
3.1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 第20-28页 |
3.1.1 存水率评价 | 第20-22页 |
3.1.2 耗水率评价 | 第22-25页 |
3.1.3 水驱指数评价 | 第25-28页 |
3.2 产量递减研究 | 第28-32页 |
3.2.1 产量递减类型分类 | 第29页 |
3.2.2 递减类型判断方法 | 第29-31页 |
3.2.3 递减分析 | 第31-32页 |
3.3 分区开发差异分析 | 第32-38页 |
3.3.1 地质因素影响 | 第32-36页 |
3.3.2 开发因素影响 | 第36-38页 |
3.4 油水井连通性分析 | 第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三维地质建模 | 第39-54页 |
4.1 地质建模方法 | 第39-40页 |
4.2 基础数据准备 | 第40-41页 |
4.3 地层划分 | 第41页 |
4.4 构造建模 | 第41-45页 |
4.4.1 层面模型 | 第42-44页 |
4.4.2 小层模型 | 第44-45页 |
4.5 属性建模 | 第45-49页 |
4.5.1 方法原理 | 第45页 |
4.5.2 测井曲线粗化 | 第45-46页 |
4.5.3 孔隙度模型 | 第46-47页 |
4.5.4 渗透率模型 | 第47-48页 |
4.5.5 净毛比模型 | 第48-49页 |
4.6 穿层井验证 | 第49-50页 |
4.7 模型检验 | 第50-52页 |
4.8 储量计算 | 第52-53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 第54-76页 |
5.1 网格模型 | 第54页 |
5.2 数据输入 | 第54-56页 |
5.2.1 基本参数 | 第54页 |
5.2.2 相对渗透率曲线 | 第54-56页 |
5.2.3 生产数据及完井数据 | 第56页 |
5.3 历史拟合 | 第56-60页 |
5.3.1 模型参数调整原则 | 第56页 |
5.3.2 历史拟合结果 | 第56-60页 |
5.4 穿层井验证 | 第60-66页 |
5.5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66-75页 |
5.5.1 常规测井水淹特征 | 第66-68页 |
5.5.2 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68-73页 |
5.5.3 剩余油水淹特征 | 第73-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油藏调整对策研究 | 第76-87页 |
6.1 调整思路 | 第76页 |
6.2 基础方案 | 第76-77页 |
6.3 合理开发政策界限研究 | 第77-80页 |
6.3.1 合理注采比研究 | 第77-78页 |
6.3.2 合理提液量研究 | 第78-80页 |
6.4 调整方案研究 | 第80-86页 |
6.4.1 提液方案 | 第80-81页 |
6.4.2 补孔方案 | 第81-82页 |
6.4.3 综合方案 | 第82-84页 |
6.4.4 方案对比分析 | 第84-8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7-89页 |
7.1 结论 | 第87页 |
7.2 建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