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碳酸盐岩水力加砂压裂与酸压复合改造技术可行性论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第11-16页
        1.2.1 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2 支撑剂输送与沉降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页
    1.4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第17-19页
        1.4.1 论文的主要认识第17-18页
        1.4.2 论文的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前砂后酸”复合压裂技术的提出第19-24页
    2.1 碳酸盐岩储层基本地质特征第19-20页
        2.1.1 碳酸盐岩储层孔渗第19页
        2.1.2 碳酸盐岩岩石力学特征第19页
        2.1.3 碳酸盐岩油气储集特征第19-20页
    2.2 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普遍难点及新技术基本原理第20-22页
        2.2.1 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普遍难点第20-21页
        2.2.2 新技术基本原理第21-22页
    2.3 复合压裂新技术涉及的关键理论问题第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3章 考虑酸液驱替的水力裂缝内输砂及导流特征研究第24-50页
    3.1 动态裂缝扩展模型第24-26页
        3.1.1 模型假设第24页
        3.1.2 数学模型第24-26页
        3.1.3 模型求解方法第26页
    3.2 水力输砂数学模型第26-30页
        3.2.1 携砂液缝内流动模型第26-27页
        3.2.2 支撑剂沉降模型第27-28页
        3.2.3 支撑剂输送模型第28-29页
        3.2.4 酸液流动驱替模型第29页
        3.2.5 裂缝扩展模型与水力输砂模型全耦合求解方法第29-30页
    3.3 填砂裂缝导流能力预测模型第30-34页
        3.3.1 支撑剂充填层的孔隙分形特征第30-31页
        3.3.2 分形特征参数获取第31-32页
        3.3.3 裂缝壁面及支撑剂弹性变形量第32-33页
        3.3.4 支撑剂嵌入量第33-34页
    3.4 实例计算与分析第34-48页
        3.4.1 主要模拟参数第34-35页
        3.4.2 动态缝缝内压力分布第35-36页
        3.4.3 动态缝缝内速度分布第36-38页
        3.4.4 动态缝缝内输砂特征第38-42页
        3.4.5 填砂缝导流能力变化特征第42-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4章 有效酸蚀缝长及酸蚀裂缝导流能力预测第50-70页
    4.1 井筒温度场模型第50-53页
        4.1.1 模型基本假设第50页
        4.1.2 数值方程的建立与全隐式求解方法第50-53页
    4.2 非稳态酸液流动反应模型第53-59页
        4.2.1 非稳态酸液流动模型的建立第53-54页
        4.2.2 裂缝温度模型第54-55页
        4.2.3 三场耦合数值求解方法第55-56页
        4.2.4 基本参数计算方法第56-59页
    4.3 酸蚀缝宽及酸蚀导流能力方法第59-61页
        4.3.1 酸蚀缝宽模型第59-60页
        4.3.2 酸蚀导流能力第60-61页
    4.4 实例计算与分析第61-69页
        4.4.0 主要模拟参数第61页
        4.4.1 井筒温度场第61-62页
        4.4.2 酸液浓度分布第62-65页
        4.4.3 有效酸蚀缝长第65-66页
        4.4.4 酸蚀缝导流能力变化特征第66-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复合压裂裂缝的导流能力协调性研究第70-78页
    5.1 考虑导流能力非均匀分布特征的压后产量预测模型第70-73页
        5.1.1 模型假设第70页
        5.1.2 产量预测模型第70-72页
        5.1.3 实例计算与分析第72-73页
    5.2 复合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协调性可控因素分析第73-77页
        5.2.1 注液排量第73-74页
        5.2.2 酸液用量第74页
        5.2.3 酸液浓度第74-75页
        5.2.4 携砂液用量第75页
        5.2.5 携砂液粘度第75-76页
        5.2.6 砂比第76-77页
    5.3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6章 结论和建议第78-80页
    6.1 结论第78-79页
    6.2 建议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鄂尔多斯盆地张家沟区长6段石油富集特征研究
下一篇:纳米纤维素强化泡沫体系构建及流动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