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区深水桩基础施工平台的安全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深水桩基础施工平台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施工平台的分类 | 第11页 |
1.2.2 深水施工平台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早龄期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深水桩基础施工平台的方案研究 | 第17-26页 |
2.1 方案提出的背景 | 第17-19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17页 |
2.1.2 建设条件 | 第17-19页 |
2.2 施工平台结构方案及特点 | 第19-21页 |
2.3 施工原理 | 第21-23页 |
2.4 方案比选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水下混凝土早龄期力学性能试验 | 第26-50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26-29页 |
3.2.1 试验材料和混凝土配合比 | 第26-28页 |
3.2.2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 第28-29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9-39页 |
3.3.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 第29-31页 |
3.3.2 轴心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 第31-34页 |
3.3.3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分析 | 第34-36页 |
3.3.4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分析 | 第36-39页 |
3.4 水下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试验 | 第39-44页 |
3.4.1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3.4.2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3.4.3 早龄期水下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方程 | 第41-44页 |
3.5 钢管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 第44-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深水桩基础施工平台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0-84页 |
4.1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 第50页 |
4.2 ANSYS程序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 第50-59页 |
4.2.1 单元类型 | 第51-58页 |
4.2.2 非线性材料模型 | 第58-59页 |
4.3 模型的建立 | 第59-64页 |
4.3.1 平台上部结构的相关参数 | 第59页 |
4.3.2 混凝土的相关参数 | 第59-60页 |
4.3.3 钢护筒及焊接牛腿的相关参数 | 第60页 |
4.3.4 边界及约束条件 | 第60-61页 |
4.3.5 荷载及工况组合 | 第61-64页 |
4.4 施工平台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64-83页 |
4.4.1 灌注桩混凝土养护3天时计算结果分析 | 第64-72页 |
4.4.2 灌注桩混凝土养护5天时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8页 |
4.4.3 灌注桩混凝土养护7天时计算结果分析 | 第78-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深水桩基础施工平台安全风险评估 | 第84-99页 |
5.1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84-87页 |
5.2 基于灰色模糊理论进行综合判断 | 第87-89页 |
5.3 实例分析 | 第89-93页 |
5.3.1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89页 |
5.3.2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 第89-92页 |
5.3.3 综合评价 | 第92-93页 |
5.4 推广应用 | 第93-98页 |
5.4.1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 第94-97页 |
5.4.2 综合评价 | 第97-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6.2 展望 | 第100-101页 |
6.3 结束语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