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生脉复方改善线虫阿尔茨海默症模型病理特征的作用研究

缩略词表第6-7页
中文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8页
    1.1 AD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第10-12页
    1.2 抗AD药物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1 化学药物第12页
        1.2.2 单味中药第12-13页
        1.2.3 单味中药提取物第13页
        1.2.4 中药复方第13-14页
        1.2.5 中药复方提取物第14页
    1.3 AD模型第14-16页
        1.3.1 细胞AD模型第14-15页
        1.3.2 果蝇AD模型第15页
        1.3.3 小鼠AD模型第15页
        1.3.4 秀丽隐杆线虫AD模型第15-16页
    1.4 立题依据第16-18页
第二章 抗AD生脉复方配比的优化第18-29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实验材料第18-20页
        2.2.1. 实验生物材料第18页
        2.2.2 培养基、药品第18-19页
        2.2.3 仪器第19-20页
    2.3 实验方法第20-22页
        2.3.1 生脉复方水煎液的熬制第20页
        2.3.2 含有生脉复方水煎液的NGM培养基的配制第20-21页
        2.3.3 秀丽隐杆线虫的同步化第21页
        2.3.4 秀丽隐杆线虫趋化性表型的分析第21页
        2.3.5 秀丽隐杆线虫麻痹表型的分析第21-22页
        2.3.6 实验数据分析第22页
    2.4 实验结果第22-27页
        2.4.1 正交实验的结果第22-23页
        2.4.2 不同浓度生脉复方改善线虫趋化性功能紊乱的作用第23-24页
        2.4.3 不同浓度生脉复方延缓线虫麻痹的作用第24-25页
        2.4.4 比较生脉复方与已报道抗AD生脉复方延缓AD线虫麻痹的活性第25-26页
        2.4.5 拆方实验探讨生脉复方中各个药物延缓AD线虫麻痹的活性第26-27页
    2.5 讨论第27-29页
第三章 生脉复方抗AD的机制研究第29-40页
    3.1 引言第29-30页
    3.2 实验材料第30-31页
        3.2.1 实验生物材料第30页
        3.2.2 培养基、药品、试剂第30-31页
        3.2.3 仪器第31页
    3.3 实验方法第31-34页
        3.3.1 生脉复方水煎液的熬制第31页
        3.3.2 含有药物的NGM培养基的配制第31-32页
        3.3.3 秀丽隐杆线虫的同步化第32页
        3.3.4 秀丽隐杆线虫体内Aβ聚集物数量的分析第32-33页
        3.3.5 qRT-PCR第33页
        3.3.6 LG333线虫核转位表型的分析第33页
        3.3.7 生脉复方与PQ或NAC共同处理CL4176线虫麻痹表型的分析第33页
        3.3.8 实验数据分析第33-34页
    3.4 实验结果第34-37页
        3.4.1 生脉复方减少线虫头部肌肉组织中淀粉样斑块的数量第34-35页
        3.4.2 不同浓度生脉复方调控AD模型线虫相关基因的表达第35-36页
        3.4.3 生脉复方促进LG333线虫SKN-1::GFP核转位第36-37页
        3.4.4 生脉复方与PQ或NAC共同作用延缓麻痹活性的研究第37页
    3.5 讨论第37-40页
第四章 生脉复方醇提物抗AD活性的研究第40-46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实验材料第40页
        4.2.1 实验生物材料第40页
        4.2.2 培养基、药品、试剂第40页
        4.2.3 仪器第40页
    4.3 实验方法第40-42页
        4.3.1 生脉复方醇提物的制备第40-41页
        4.3.2 含有生脉复方的NGM培养基的配制第41页
        4.3.3 秀丽隐杆线虫的同步化第41页
        4.3.4 秀丽隐杆线虫麻痹表型的分析第41页
        4.3.5 分时段给药的秀丽隐杆线虫麻痹表型的分析第41-42页
        4.3.6 实验数据分析第42页
    4.4 实验结果第42-44页
        4.4.1 生脉复方醇提物抗AD的活性第42-43页
        4.4.2 分时段给药对生脉复方醇提物抗AD活性的影响第43-44页
    4.5 讨论第44-46页
第五章 生脉复方醇提物与水煎液标志性成分的差异分析第46-53页
    5.1 引言第46页
    5.2 实验材料第46页
        5.2.1 含量测定的标准品第46页
        5.2.2 仪器第46页
    5.3 实验方法第46-49页
        5.3.1 测定总黄酮的标准品芦丁溶液的配制第46页
        5.3.2 生脉复方水煎液和醇提物测黄酮样品的配制第46-47页
        5.3.3 芦丁标准曲线的测定第47页
        5.3.4 生脉复方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第47页
        5.3.5 测定总皂苷的标准品人参皂苷Re溶液的配制第47-48页
        5.3.6 生脉复方水煎液和醇提物测皂苷样品的配制第48页
        5.3.7 人参皂苷Re标准曲线的测定第48页
        5.3.8 生脉复方中总皂苷含量的测定第48-49页
        5.3.9 实验数据分析第49页
    5.4 实验结果第49-51页
        5.4.1 生脉复方中总黄酮的含量第49-50页
        5.4.2 生脉复方中总皂苷的含量第50-51页
    5.5 讨论第51-5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3-54页
    6.1 结论第53页
    6.2 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结核分枝杆菌Rv3899c结构及功能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苦参总黄酮及其磷脂复合物的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