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对等网络节点合作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1.4 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工作 | 第16-23页 |
2.1 社交关系简介 | 第16-18页 |
2.1.1 传统网络社交关系 | 第16-17页 |
2.1.2 MP2P中的社交关系 | 第17-18页 |
2.2 AODV协议简介 | 第18-21页 |
2.2.1 AODV控制包格式 | 第18-20页 |
2.2.2 AODV运行过程 | 第20-21页 |
2.3 基于信任的路由协议TQR | 第21-22页 |
2.4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社交关系模型 | 第23-29页 |
3.1 相关定义 | 第23-24页 |
3.2 模型建立 | 第24-27页 |
3.3 模型求解 | 第27-28页 |
3.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合作分析模型 | 第29-38页 |
4.1 相关定义 | 第29-31页 |
4.2 模型建立 | 第31-36页 |
4.2.1 中间节点效用计算 | 第31-35页 |
4.2.2 端节点效用计算 | 第35页 |
4.2.3 优化目标 | 第35-36页 |
4.3 模型求解 | 第36-37页 |
4.3.1 粒子群算法 | 第36页 |
4.3.2 求解过程 | 第36-37页 |
4.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38-49页 |
5.1 参数设置 | 第38-39页 |
5.2 合作分析模型验证 | 第39-42页 |
5.2.1 实验环境 | 第39页 |
5.2.2 实验步骤 | 第39-41页 |
5.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1-42页 |
5.3 AODV-CM | 第42-47页 |
5.3.1 实验环境 | 第43页 |
5.3.2 实验步骤 | 第43-44页 |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4-47页 |
5.4 小结 | 第47-4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总结 | 第49-50页 |
6.2 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