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1.2.1 国外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3 沥青加铺层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 | 第14-15页 |
1.3 广西地区高速公路水泥路面沥青加铺层应用概况 | 第15-16页 |
1.3.1 桂柳高速公路水泥路面沥青加铺层应用概况 | 第15-16页 |
1.3.2 南柳高速公路水泥路面沥青加铺层应用概况 | 第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沥青加铺层病害形成机理与分类分级 | 第19-37页 |
2.1 反射裂缝形成机理 | 第19-20页 |
2.1.1 交通荷载 | 第19-20页 |
2.1.2 温度变化 | 第20页 |
2.2 车辙形成机理 | 第20-22页 |
2.2.1 材料特性 | 第20-21页 |
2.2.2 温度与交通荷载 | 第21-22页 |
2.3 坑槽形成机理 | 第22-23页 |
2.3.1 水损害作用 | 第22-23页 |
2.3.2 交通荷载引起的冲刷作用 | 第23页 |
2.4 沥青加铺层结构调查 | 第23-24页 |
2.5 沥青加铺层病害调查 | 第24-30页 |
2.5.1 反射裂缝 | 第24-26页 |
2.5.2 车辙 | 第26-28页 |
2.5.3 坑槽与松散 | 第28-30页 |
2.6 沥青加铺层病害分类分级 | 第30-35页 |
2.6.1 现行沥青路面病害分类分级方法 | 第30-32页 |
2.6.2 沥青加铺层典型病害分类分级方法的提出 | 第32-34页 |
2.6.3 沥青加铺层主要病害计量方法及权重系数选取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沥青加铺层使用状况评价体系 | 第37-55页 |
3.1 沥青加铺层使用性能评价方法提出 | 第37-43页 |
3.1.1 现行模型对沥青加铺层使用性能评价的不足 | 第37-38页 |
3.1.2 沥青加铺层使用性能评价模型建立 | 第38-43页 |
3.2 基于熵权法沥青加铺层使用性能评价模型 | 第43-53页 |
3.2.1 沥青加铺层使用性能单项评价 | 第43-47页 |
3.2.2 沥青加铺层使用性能综合评定 | 第47-48页 |
3.2.3 熵权法确定分项评价指数权重 | 第48-49页 |
3.2.4 基于熵权法赋权的模糊综合评价实例 | 第49-52页 |
3.2.5 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52-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沥青加铺层预防性养护 | 第55-71页 |
4.1 加铺层病害养护时机确定 | 第55-59页 |
4.1.1 基于反射裂缝演变的养护时机确定 | 第55-57页 |
4.1.2 基于车辙演变的养护时机确定 | 第57-59页 |
4.2 高粘弹填缝材料及施工工艺 | 第59-63页 |
4.2.1 高粘弹填缝料技术性能 | 第60-62页 |
4.2.2 填缝料灌缝工艺 | 第62-63页 |
4.3 微表处修复技术 | 第63-69页 |
4.3.1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性能 | 第63-65页 |
4.3.2 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65-66页 |
4.3.3 微表处混合料施工工艺 | 第66-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