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7页 |
1.2.1 农业水资源利用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2 水足迹理论的提出、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3 SWAT模型在灌区水文过程研究中的进展 | 第23-27页 |
1.3 目前存在问题与不足 | 第27-2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2章 河套灌区概况 | 第31-40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32-35页 |
2.1.1 地质环境 | 第32页 |
2.1.2 气候环境 | 第32-34页 |
2.1.3 土壤 | 第34-35页 |
2.2 社会情况 | 第35页 |
2.3 河套灌区水资源利用状况 | 第35-40页 |
2.3.1 河套灌区水资源状况 | 第36-37页 |
2.3.2 河套灌区年际引黄水量情况 | 第37-38页 |
2.3.3 河套灌区年内引黄水量情况 | 第38页 |
2.3.4 河套灌区年内排水情况 | 第38-40页 |
第3章 作物生产水足迹量化方法构建 | 第40-56页 |
3.1 农业用水过程分析 | 第40-44页 |
3.2 作物生产水足迹构成要素分析 | 第44-47页 |
3.3 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方法 | 第47-55页 |
3.3.1 传统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方法的局限 | 第48页 |
3.3.2 基于水文过程的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方法 | 第48-52页 |
3.3.3 作物生产灰水足迹计算 | 第52-54页 |
3.3.4 两种尺度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 第54-55页 |
3.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河套灌区SWAT模型构建 | 第56-75页 |
4.1 SWAT模型简介 | 第56-57页 |
4.2 研究所需数据库构建 | 第57-66页 |
4.2.1 空间数据库构建 | 第58-62页 |
4.2.2 属性数据库构建 | 第62-66页 |
4.2.3 作物产量数据 | 第66页 |
4.3 子流域划分及HRU分配 | 第66-68页 |
4.4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及校准验证 | 第68-73页 |
4.4.1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8-69页 |
4.4.2 模型校准与验证 | 第69-73页 |
4.5 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河套灌区作物生产蓝、绿水足迹空间分布及特征 | 第75-89页 |
5.1 河套灌区的农业用水过程分析 | 第75-79页 |
5.2 作物生产蓝、绿水消耗的空间分布 | 第79-83页 |
5.3 作物生产蓝水足迹空间分布 | 第83-84页 |
5.4 作物生产绿水足迹空间分布 | 第84-85页 |
5.5 作物生产水足迹空间分布 | 第85-86页 |
5.6 讨论 | 第86-88页 |
5.7 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河套灌区作物生产灰水足迹 | 第89-103页 |
6.1 河套灌区非点源污染物负荷的时空分布 | 第90-95页 |
6.1.1 麦田的氮磷负荷年内及空间分布 | 第90-91页 |
6.1.2 玉米地的氮磷负荷年内及空间分布 | 第91-92页 |
6.1.3 向日葵地的氮磷负荷年内及空间分布 | 第92-94页 |
6.1.4 研究区的氮磷负荷年内及空间分布 | 第94-95页 |
6.2 河套灌区作物生产灰水足迹空间分布特征 | 第95-98页 |
6.2.1 小麦作物生产灰水足迹空间分布特征 | 第95-96页 |
6.2.2 玉米作物生产灰水足迹空间分布特征 | 第96-97页 |
6.2.3 向日葵作物生产灰水足迹空间分布特征 | 第97-98页 |
6.3 讨论 | 第98-101页 |
6.4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3-105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05页 |
7.3 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