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沥青面层原材料性能 | 第16-26页 |
2.1 集料性能指标 | 第16-20页 |
2.1.1 粗集料 | 第16-18页 |
2.1.2 细集料 | 第18-19页 |
2.1.3 矿粉 | 第19-20页 |
2.2 结合料性能指标 | 第20-21页 |
2.3 高粘度改性沥青试验研究 | 第21-25页 |
2.3.1 改性沥青原材料性能测试 | 第21-22页 |
2.3.2 高粘度沥青改性剂作用机理 | 第22页 |
2.3.3 高粘度沥青的制备 | 第22-24页 |
2.3.4 高粘度改性沥青性能测试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 | 第26-49页 |
3.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26-35页 |
3.1.1 上面层OGFC-13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26-27页 |
3.1.2 中面层AC-16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27-31页 |
3.1.3 下面层AC-20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31-35页 |
3.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检验 | 第35-48页 |
3.2.1 OGFC-13沥青用量检验 | 第35-37页 |
3.2.2 水稳定性检验 | 第37-39页 |
3.2.3 高温稳定性检验 | 第39-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离散元模型建立 | 第49-62页 |
4.1 离散元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49-54页 |
4.1.1 离散元方法的基本思想 | 第49-50页 |
4.1.2 离散元方法的基本假定 | 第50页 |
4.1.3 离散元方法的计算原理 | 第50-54页 |
4.2 初始路面结构模型 | 第54页 |
4.3 伺服机制 | 第54-57页 |
4.3.1 伺服原理 | 第55-56页 |
4.3.2 伺服方法 | 第56-57页 |
4.4 接触类型与参数标定 | 第57-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响应分析 | 第62-81页 |
5.1 静荷载 | 第62-69页 |
5.1.1 汽车对道路的静态压力 | 第62-63页 |
5.1.2 静荷载加载模型 | 第63-64页 |
5.1.3 离散元模拟受力分析 | 第64-68页 |
5.1.4 离散元模拟变形分析 | 第68-69页 |
5.2 振动荷载 | 第69-75页 |
5.2.1 汽车对路面的振动荷载 | 第69页 |
5.2.2 振动荷载加载模型 | 第69页 |
5.2.3 离散元模拟受力分析 | 第69-72页 |
5.2.4 离散元模拟变形分析 | 第72-75页 |
5.3 移动荷载 | 第75-79页 |
5.3.1 汽车对路面的移动荷载 | 第75页 |
5.3.2 移动荷载加载模型 | 第75-76页 |
5.3.3 离散元模拟受力分析 | 第76-78页 |
5.3.4 离散元模拟变形分析 | 第78-79页 |
5.4 路基力学响应研究 | 第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