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

哈尔滨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景观发展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1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第11-12页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一)国内研究综述第12-13页
        (二)国外研究综述第13-14页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第14-16页
        (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第14页
        (二)课题的研究方法第14-16页
第二章 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的理论分析第16-27页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第16-17页
        (一)地域第16页
        (二)地域文化的意义第16-17页
        (三)地域文化的特征第17页
    二、地域文化涉及相关理论第17-18页
        (一)场所理论第17页
        (二)新地域主义第17-18页
    三、文化景观第18-19页
        (一)文化景观的含义第18页
        (二)文化景观的类型第18-19页
    四、城市景观的含义第19页
    五、城市景观的特点第19-20页
        (一)建立城市景观要以自然景观为参考第19-20页
        (二)城市景观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外显表现第20页
        (三)城市景观是一个由若干分支组成的整体系统第20页
    六、城市景观特色的地域性第20-21页
    七、城市景观的地域文化属性主要体现第21-23页
        (一)地域性第21-22页
        (二)历史性第22页
        (三)民族性第22-23页
        (四)宗教性第23页
    八、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的互动第23-25页
        (一)城市即文化第23-24页
        (二)文化塑造城市景观第24-25页
        (三)城市特色的形成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第25页
    九、城市特色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25-26页
    小结第26页
    注释第26-27页
第三章 营造地域文化特色景观的方法第27-32页
    一、尊重地域自然特征第27-28页
        (一)尊重气候要素第27页
        (二)尊重地形地貌第27-28页
        (三)尊重当地的植物资源第28页
    二、尊重地域文化特征第28-30页
        (一)尊重历史文化与遗迹第28-29页
        (二)尊重民俗风情与社会特征第29-30页
    三、结合城市的结构布局第30页
    四、地域文化的筛选与表现手法第30-31页
    小结第31页
    注释第31-32页
第四章 哈尔滨城市地域性特色景观发展定位第32-40页
    一、哈尔滨的地域文化特征第32-33页
        (一)地理位置特征第32页
        (二)城市文化特征第32页
        (三)气候文化特征第32-33页
    二、哈尔滨城市特色景观规划的过程第33-37页
        (一)创新思路第33-34页
        (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第34页
        (三)总体定位第34-35页
        (四)分项系统第35-36页
        (五)分区系统第36-37页
    三、哈尔滨城市景观中地域性不足的主要因素第37-39页
        (一)保护观念的淡薄导致特色文化的消失第37-38页
        (二)全球国际化的影响导致文化取向趋同第38页
        (三)盲目的开发方式导致城市地域文化消亡第38-39页
    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哈尔滨城市地域性特色景观发展思路探讨第40-45页
    一、解析彰显哈尔滨城市景观地域文化的方法第40-43页
        (一)强化地域文化特征,塑造城市形象第40页
        (二)尊重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历史印迹第40-41页
        (三)融入现代性设计元素,体现时代性第41-42页
        (四)营造现代城市景观,体现多样性第42-43页
    二、城市未来发展展望第43-44页
    小结第44页
    注释第44-45页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8-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峙与折衷--西方三大建筑保护和修复理论研究
下一篇:核安全级水工构筑物力学响应及桩基础适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