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第一节、研究缘起和对象 | 第7页 |
第二节、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第三节、研究现状和资料 | 第8-10页 |
第四节、三大理论家对建筑修复的“定义”及种种话题 | 第10-13页 |
第一章、西方修复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13-24页 |
第一节、古代修复思想简述 | 第13-16页 |
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文物的相关保护理论和实践 | 第16-22页 |
1、文艺复兴对遗迹保护的影响 | 第16-17页 |
2、文艺复兴时期修复理论的发展及相关著作 | 第17-19页 |
3、罗马对于建筑修复的实例及贡献 | 第19-21页 |
4、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节、启蒙时期及温克尔曼的修复理论 | 第22-24页 |
1、启蒙时代的影响 | 第22页 |
2、温克尔曼的修复理念及实践 | 第22-24页 |
第二章、三大理论家修复理论的内容 | 第24-43页 |
第一节、维欧莱·勒·杜克的修复理论的背景、内容与实践 | 第24-30页 |
1、修复理论的法国背景 | 第24-25页 |
2、对于“修复”的定义及其原则 | 第25-26页 |
3、关于建筑结构的关注 | 第26-27页 |
4、材料的选取原则 | 第27页 |
5、巴黎圣母院的修复,作为杜克修复理论的重要实例再探 | 第27-29页 |
6、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节、英国保护运动与罗斯金保护理论 | 第30-35页 |
1、罗斯金保护理论的背景 | 第30-31页 |
2、“反修复”的定义及其原则 | 第31-33页 |
3、“如画”思想的探讨 | 第33-34页 |
4、《建筑的七盏明灯》中的建筑修复观点 | 第34-35页 |
第三节、布兰迪的修复理论及其渊源 | 第35-43页 |
1、布兰迪修复理论的渊源 | 第35-37页 |
2、修复定义、对象及原则 | 第37-38页 |
3、布兰迪理论中材料的作用与定义 | 第38页 |
4、修复的目的:重建艺术作品中潜在的一体性 | 第38-39页 |
5、时间与历史要素对修复的影响 | 第39-41页 |
6、修复中的美学要素 | 第41-42页 |
7、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三大建筑修复理论的比较与影响 | 第43-49页 |
第一节、三大理论的比较 | 第43-44页 |
1、罗斯金与维欧莱·勒·杜克的矛盾与对峙 | 第43-44页 |
2、布兰迪对罗斯金与维欧莱·勒·杜克的理论综合 | 第44页 |
第二节、三大理论的影响 | 第44-46页 |
1、维欧莱·勒·杜克与罗斯金修复理论的影响 | 第44-45页 |
2、布兰迪对《威尼斯宪章》的影响 | 第45-46页 |
第三节、三大修复理论对中国建筑修复工作的借鉴讨论 | 第46-49页 |
1、中国传统建筑修复理论的审美内涵 | 第46-47页 |
2、西方建筑修复与保护理论对中国修复活动的借鉴和反思--以南京明城墙为例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