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综述 | 第10-29页 |
1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 第10-17页 |
1.1 荚膜 | 第10-11页 |
1.2 黏附素 | 第11-12页 |
1.3 铁摄取系统 | 第12-14页 |
1.3.1 肠菌素铁摄取系统 | 第13页 |
1.3.2 沙门菌素铁摄取系统 | 第13-14页 |
1.3.3 气杆菌素铁摄取系统 | 第14页 |
1.3.4 耶尔森菌素铁摄取系统 | 第14页 |
1.4 脂多糖(LPS) | 第14-15页 |
1.5 大肠菌素(Colicins) | 第15页 |
1.6 温度敏感性血凝素(TSH) | 第15页 |
1.7 血清抗性蛋白 | 第15-16页 |
1.8 Toxins | 第16页 |
1.9 毒力因子检测新方法 | 第16-17页 |
2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 | 第17页 |
3 Red重组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3.1 Red同源重组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3.2 Red同源重组相关质粒的介绍 | 第18页 |
3.3 Red同源重组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8-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9页 |
1 材料 | 第29-32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29-31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1.4 分子生物学及数据分析软件 | 第31页 |
1.5 试验动物 | 第31-32页 |
2 方法 | 第32-41页 |
2.1 质粒pMD-entE-Cat和pMD-tolC-Zeo的构建 | 第32-35页 |
2.2 E058ΔentE、E058ΔentS、E058ΔentEΔentS、E058ΔentEAentSAtolC、E058△tolC突变株的构建 | 第35-36页 |
2.2.1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5-36页 |
2.3 双突变株E058ΔentEΔentS和三突变株E058ΔentEΔentSΔtolC的构建 | 第36-37页 |
2.4 RT-PCR | 第37-38页 |
2.5 突变株的回复搔拯救试验 | 第38-39页 |
2.6 突变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39-41页 |
3 结果 | 第41-59页 |
3.1 质粒pMD-entE-Cat、pMD-tolC-Zeo、entS-Kan打靶片段的鉴定结果 | 第41-46页 |
3.2 突变株的鉴定 | 第46-50页 |
3.3 RT-PCR结果 | 第50-51页 |
3.4 突变株的回复拯救结果 | 第51-53页 |
3.5 突变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 | 第53-59页 |
4 讨论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全文总结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