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1.2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3 研究评价 | 第14-16页 | 
| 1.3 我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政策概况 | 第16-18页 | 
| 1.3.1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含义 | 第16-17页 | 
| 1.3.2 我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政策内容 | 第17页 | 
| 1.3.3 我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政策执行情况 | 第17-18页 | 
|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 1.4.1 公共政策理论 | 第18页 | 
| 1.4.2 史密斯模型 | 第18-19页 | 
| 1.4.3 期望理论 | 第19页 |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政策目标及执行现状 | 第21-25页 | 
| 2.1 政策目标 | 第21-22页 | 
| 2.1.1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 第21页 | 
| 2.1.2 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 第21页 | 
| 2.1.3 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 第21页 | 
| 2.1.4 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 第21-22页 | 
| 2.2 政策执行过程、影响因素及问题 | 第22-23页 | 
| 2.2.1 政策执行过程 | 第22页 | 
| 2.2.2 政策影响因素和问题 | 第22-23页 | 
| 2.3 政策执行效果评估 | 第23-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政策有效性分析 | 第25-30页 | 
| 3.1 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政策有效性的含义和意义 | 第25页 | 
| 3.1.1 政策有效性的含义 | 第25页 | 
| 3.1.2 政策有效性分析的意义 | 第25页 | 
| 3.2 影响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 第25-29页 | 
| 3.2.1 政策执行主体的监控不到位 | 第25-26页 | 
| 3.2.2 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的片面执行 | 第26-27页 | 
| 3.2.3 政策实施对象对政策目标的过滤 | 第27-29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政策执行协调性分析 | 第30-34页 | 
| 4.1 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政策执行协调性的含义和意义 | 第30页 | 
| 4.1.1 政策执行协调性的含义 | 第30页 | 
| 4.1.2 政策执行协调性分析的意义 | 第30页 | 
| 4.2 影响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政策执行协调性的因素 | 第30-32页 | 
| 4.2.1 政策执行人力资源不匹配 | 第30-31页 | 
| 4.2.2 政策执行司法保护环境不匹配 | 第31-32页 | 
| 4.2.3 政策执行实施对象基础、领域的差异 | 第32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五章 对策 | 第34-41页 | 
| 5.1 提升政策执行有效性 | 第34-36页 | 
| 5.1.1 加强政策执行主体的监控力度 | 第34页 | 
| 5.1.2 建立政策执行情况的绩效考核办法 | 第34-35页 | 
| 5.1.3 政策执行主体细化明确政策目标 | 第35-36页 | 
| 5.2 加强政策执行协调性 | 第36-39页 | 
| 5.2.1 合理配置政策执行所需的人力资源 | 第36-37页 | 
| 5.2.2 建立健全政策执行所需的司法保护环境 | 第37-38页 | 
| 5.2.3 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同的实施对象 | 第38-39页 | 
| 5.3 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工作 | 第39-4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 6.1 结论 | 第41-42页 | 
| 6.2 展望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