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55页 |
1.1 多元生物分子检测 | 第11-13页 |
1.2 等离激元光子学 | 第13-28页 |
1.2.1 表面等离激元的简介 | 第13-14页 |
1.2.2 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发方式 | 第14-17页 |
1.2.3 表面等离激元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4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第18-24页 |
1.2.5 针尖增强拉曼散射(TERS) | 第24-27页 |
1.2.6 壳隔离的纳米粒子增强的拉曼散射光谱(SHINERS) | 第27-28页 |
1.3 光子晶体在SERS中的应用概述 | 第28-37页 |
1.3.1 基于一维光子晶体的SERS检测 | 第29页 |
1.3.2 基于二维光子晶体的SERS检测 | 第29-35页 |
1.3.3 基于三维光子晶体的SERS检测 | 第35-37页 |
1.4 金核银壳纳米粒子的等离子体杂合理论概述 | 第37-39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5页 |
第二章 基于金SERS纳米标签和光子晶体微球的双编码多元检测 | 第55-72页 |
2.1 引言 | 第55-56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6-57页 |
2.3 实验内容 | 第57-59页 |
2.3.1 光子晶体编码微球的制备 | 第57页 |
2.3.2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57-58页 |
2.3.3 SERS纳米标签的制备 | 第58页 |
2.3.4 多元检测体系的评价 | 第58-59页 |
2.3.5 材料表征与SERS测试 | 第5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9-68页 |
2.4.1 SERS纳米标签 | 第59-61页 |
2.4.2 光子晶体微球与SERS纳米标签双编码检测体系的构建 | 第61-63页 |
2.4.3 多元检测体系的评价 | 第63-6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第三章 基于金核银壳SERS纳米标签和光子晶体微球的双编码多元检测 | 第72-89页 |
3.1 引言 | 第72-73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73-74页 |
3.3 实验内容 | 第74-77页 |
3.3.1 光子晶体编码微球的制备 | 第74页 |
3.3.2 金核银壳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74-75页 |
3.3.3 SERS纳米标签的制备 | 第75页 |
3.3.4 多元检测体系的评价 | 第75-76页 |
3.3.5 材料表征与SERS测试 | 第76页 |
3.3.6 仿真计算 | 第76-7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77-85页 |
3.4.1 光子晶体微球的制备 | 第77-78页 |
3.4.2 SERS纳米标签的探讨 | 第78-81页 |
3.4.3 多元检测体系的评价 | 第81-84页 |
3.4.4 金核银壳纳米粒子与金纳米粒子的近场光学特性比较 | 第84-8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第四章 基于金核银壳SERS纳米标签和反蛋白石水凝胶光子晶体微球的多元检测 | 第89-122页 |
4.1 引言 | 第89-90页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90-91页 |
4.3 实验内容 | 第91-95页 |
4.3.1 反蛋白石结构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光子晶体微球的制备 | 第91-92页 |
4.3.2 SERS纳米标签的制备 | 第92页 |
4.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92页 |
4.3.4 多元检测体系的评价 | 第92-93页 |
4.3.5 单个水凝胶光子晶体微球上的多元检测 | 第93-94页 |
4.3.6 材料表征与SERS测试 | 第94页 |
4.3.7 仿真计算 | 第94-95页 |
4.3.8 SERS纳米标签中金核银壳纳米粒子的优化与选择 | 第9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5-115页 |
4.4.1 反蛋白石结构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光子晶体微球反射峰与激发光波长的选择 | 第95-99页 |
4.4.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99-103页 |
4.4.3 SERS纳米标签 | 第103-104页 |
4.4.4 多元检测体系的评价 | 第104-107页 |
4.4.5 单个反蛋白石水凝胶光子晶体微球上的多元检测探讨 | 第107-111页 |
4.4.6 近场光学特性分析 | 第111-112页 |
4.4.7 SERS纳米标签中金核银壳纳米粒子的优化与选择 | 第112-11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2-124页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2-123页 |
本论文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123-124页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附录 | 第126-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