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创新点 | 第16-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二)学科交叉研究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网络热点事件概述 | 第18-26页 |
第一节 网络热点事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 第18-21页 |
一、社会问题客观存在 | 第18-19页 |
二、网络迅猛发展 | 第19-20页 |
三、网络媒体舆论导向作用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网络热点事件定义、成因、特点 | 第21-26页 |
一、网络热点事件定义 | 第21-22页 |
二、网络热点事件成因 | 第22-24页 |
三、网络热点事件特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传播动因分析 | 第26-29页 |
一、满足安全需求 | 第26-27页 |
二、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 | 第27页 |
三、满足自尊需要 | 第27-28页 |
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 第28页 |
五、满足其他需要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主体特征 | 第29-31页 |
一、大学生成为“新意见阶层” | 第29-30页 |
二、大学生成为网络意见领袖 | 第30页 |
三、大学生易受网民情绪感染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大学生参与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主要方式 | 第31-34页 |
一、关注网络热点事件动态 | 第31页 |
二、参与网络热点事件讨论 | 第31-32页 |
三、推动网络热点事件发展 | 第32页 |
四、促进网络热点事件解决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网络热点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34-40页 |
第一节 积极的网络热点事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 | 第34-36页 |
一、培养大学生公共事务参与热情 | 第34-35页 |
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第35页 |
三、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 第35-36页 |
四、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 第36页 |
第二节 消极的网络热点事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 第36-40页 |
一、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 | 第37页 |
二、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 | 第37页 |
三、导致大学生产生负面情绪 | 第37-38页 |
四、降低大学生社会信任感 | 第38页 |
五、诱发大学生心理价值观扭曲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网络热点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面临的挑战及可行性分析 | 第40-48页 |
第一节 网络热点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面临的挑战 | 第40-43页 |
一、大学生思想状况繁杂 | 第40-42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手段陈旧 | 第42页 |
三、教育工作者的技术素养有待加强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网络热点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 第43-46页 |
一、促使教学内容的制定 | 第43-44页 |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 第44-45页 |
三、让理论贴近生活 | 第45-46页 |
第三节 网络热点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 第46-48页 |
一、方便教育者制定教育方法 | 第46-47页 |
二、增强教育方法艺术性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网络热点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本原则及对策 | 第48-54页 |
第一节 网络热点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本原则 | 第48-50页 |
一、现实案例同理论相结合原则 | 第48-49页 |
二、言传身教的渗透性原则 | 第49页 |
三、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原则 | 第49-50页 |
第二节 网络热点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对策 | 第50-54页 |
一、网络热点事件进课堂 | 第50-51页 |
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上阵线 | 第51-52页 |
三、制定规章制度 | 第52页 |
四、开展校园活动 | 第52-53页 |
五、让思想政治教育“入心”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