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其他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竹、藤、棕、草等加工及制品论文

结构用重组竹及其复合梁的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2页
    1.1 引言第21-24页
        1.1.1 研究背景第21-22页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1.2 研究现状第24-30页
        1.2.1 重组竹制造工艺的发展研究现状第24页
        1.2.2 重组竹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第24-29页
        1.2.3 重组竹结构构件的研究现状第29-30页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0-31页
        1.3.1 研究目标第30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30-31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二章 结构用重组竹的基本力学性能第32-52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2-38页
        2.2.1 试验材料第32-33页
        2.2.2 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第33-38页
        2.2.3 统计方法第3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8-51页
        2.3.1 力学性能统计结果第38-45页
        2.3.2 硬度与各强度间的关系第45-51页
    2.4 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结构用重组竹力学性能的抽样方法第52-75页
    3.1 引言第52页
    3.2 分析方法第52-55页
        3.2.1 随机抽样样本的生成第52-53页
        3.2.2 抽样误差计算第53-55页
        3.2.3 抽样误差的置信度统计第5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5-72页
        3.3.1 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第55-64页
        3.3.2 最小抽样试样数的影响因素第64-72页
        3.3.3 结构用重组竹最小抽样试样数的确定第72页
    3.4 小结第72-75页
第四章 结构用重组竹的强度特征值第75-110页
    4.1 引言第75页
    4.2 分析方法第75-79页
        4.2.1 随机抽样样本的生成第75-76页
        4.2.2 非参数法下强度特征值置信度的计算第76-77页
        4.2.3 参数法下强度特征值置信度的计算第77-7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9-108页
        4.3.1 基于Normal随机样本下的强度特征值确定第79-89页
        4.3.2 基于Lognormal随机样本下的强度特征值确定第89-98页
        4.3.3 基于2-P-Weibull随机样本下的强度特征值确定第98-105页
        4.3.4 不同随机样本下的强度特征值比较第105-107页
        4.3.5 结构用重组竹的强度特征值确定第107-108页
    4.4 小结第108-110页
第五章 结构用重组竹的弹性模量特征值第110-135页
    5.1 引言第110页
    5.2 分析方法第110-112页
        5.2.1 随机抽样样本的生成第110-111页
        5.2.2 弹性模量特征值置信度的计算第111-11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2-133页
        5.3.1 基于Normal随机样本下的弹模特征值确定第112-117页
        5.3.2 基于Lognormal随机样本下的弹模特征值确定第117-125页
        5.3.3 基于2-P-Weibull随机样本下的弹模特征值确定第125-132页
        5.3.4 不同随机样本下的弹模特征值比较第132-133页
        5.3.5 结构用重组竹的弹模特征值确定第133页
    5.4 小结第133-135页
第六章 结构用重组竹的强度设计值及其可靠度分析第135-155页
    6.1 引言第135-136页
    6.2 分析方法第136-140页
        6.2.1 重组竹短期强度的统计第136-137页
        6.2.2 可靠度分析方法第137-14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40-153页
        6.3.1 结构用重组竹强度统计参数的选取第140-147页
        6.3.2 结构用重组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因子第147-151页
        6.3.3 结构用重组竹的强度设计值确定第151-153页
    6.4 小结第153-155页
第七章 钢筋重组竹的抗拔承载性能第155-174页
    7.1 引言第155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55-159页
        7.2.1 钢筋重组竹抗拔试件的制备第155-157页
        7.2.2 钢筋重组竹抗拔试件的设计第157-158页
        7.2.3 抗拔试验方法第158-159页
    7.3 试验结果第159-165页
        7.3.1 破坏模式第159-160页
        7.3.2 抗拔滑移承载力和刚度第160-163页
        7.3.3 荷载-应变关系第163-165页
    7.4 钢筋-重组竹界面粘结滑移分析第165-172页
        7.4.1 理论计算模型第165-168页
        7.4.2 正应力和剪切应力的拟合第168-172页
    7.5 小结第172-174页
第八章 钢筋重组竹复合梁的制备及其抗弯承载性能第174-190页
    8.1 引言第174页
    8.2 材料与方法第174-178页
        8.2.1 钢筋重组竹复合梁的制备第174-175页
        8.2.2 钢筋重组竹复合梁试件的设计第175-177页
        8.2.3 试验方法第177-178页
    8.3 试验结果第178-185页
        8.3.1 破坏模式第178-179页
        8.3.2 极限承载力和刚度第179-181页
        8.3.3 荷载-应变关系第181-185页
    8.4 理论模型第185-189页
        8.4.1 极限承载力的预测第185-187页
        8.4.2 变形的预测第187-189页
    8.5 小结第189-190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90-193页
    9.1 结论第190-192页
    9.2 创新点第192页
    9.3 展望和建议第192-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200页
导师简介第200-201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201-204页
致谢第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acillus subtilis天冬酰胺酶高效表达与分子改造
下一篇: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结合免疫层析技术检测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