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口传叙事与权力话语--以“农山论志”与“陈蔡论道”为中心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0-25页
    一、问题的缘起第10-11页
    二、研究现状第11-19页
    三、研究方法第19-22页
    四、研究价值与意义第22-23页
    五、需要说明的概念第23-25页
第一章 “农山论志”与“陈蔡论道”的形态学分析第25-38页
    第一节 “农山论志”异文探究第25-28页
        一、叙事形态的稳定第26-27页
        二、异文顺序的梳理第27-28页
    第二节 “陈蔡论道”异文分析第28-38页
        一、叙事核心的提取第29-33页
        二、异文意旨的解读第33-38页
第二章 “农山论志”与“陈蔡论道”的叙事学阐释第38-64页
    第一节 情节模式化第38-44页
        一、冲突互补的情景对话第38-40页
        二、三级递进的结构模式第40-42页
        三、非对抗性的三级递进第42-44页
    第二节 角色类型化第44-64页
        一、经典化语境中的三子形象第45-48页
        二、轶事化语境中的三子形象第48-64页
第三章 轶事表达与口传生成第64-84页
    第一节 文本形态与口传生成第64-69页
        一、“农山论志”的地名同音假借现象第64-65页
        二、“陈蔡论道”异文源流考辨第65-69页
    第二节 三级递进与口传生成第69-76页
        一、三级递进的编码意义第69-73页
        二、三级递进与口传叙事第73-76页
    第三节 角色类型与口传生成第76-82页
        一、孔门三子与“西游三徒”第76-80页
        二、孔门三子与“蜀汉三臣”第80-82页
    第四节 轶事与价值的生成互动第82-84页
第四章 口传叙事呈现与士人话语介入第84-108页
    第一节 先秦口传叙事的呈现第85-95页
        一、语类文献第85-90页
        二、说类文献第90-95页
    第二节 士人话语的价值选择第95-108页
        一、士人价值表达的故事化第95-97页
        二、口传叙事呈现的价值化第97-108页
结语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4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伤体验与文学救赎--李娟散文研究
下一篇:魏晋“士人美学”研究--以《世说新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