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37页 |
1.1 石墨烯/金属基纳米颗粒杂化材料的制备 | 第10-22页 |
1.1.1 原位法 | 第11-20页 |
1.1.1.1 液相法 | 第11-16页 |
1.1.1.2 水热法 | 第16-17页 |
1.1.1.3 浸渍-热还原法 | 第17-18页 |
1.1.1.4 热解法 | 第18-19页 |
1.1.1.5 电化学方法 | 第19-20页 |
1.1.2 非原位法 | 第20-22页 |
1.2 表征 | 第22页 |
1.3 应用 | 第22-35页 |
1.3.1 电催化 | 第22-29页 |
1.3.1.1 甲醇氧化反应(MOR) | 第22-26页 |
1.3.1.2 乙醇的氧化反应(EOR) | 第26页 |
1.3.1.3 甲酸氧化反应(FAOR) | 第26-28页 |
1.3.1.4 直接硼氢化物燃料电池(DBFC) | 第28-29页 |
1.3.1.5 其他电氧化反应 | 第29页 |
1.3.2 氧电化学还原(ORR) | 第29-30页 |
1.3.3 析氢反应(HER) | 第30-32页 |
1.3.4 析氧反应(OER) | 第32-33页 |
1.3.5 光催化 | 第33-34页 |
1.3.6 还原有机污染物 | 第34-35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核壳杂化材料NiO@Ni@graphene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测定 | 第37-49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7页 |
2.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7-38页 |
2.1.2.1 核壳纳米杂化材料NiO@Ni@graphene的制备 | 第37-38页 |
2.1.2.2 基于氧化镍纳米颗粒和NiO@Ni@graphene纳米杂化材料电极的制备 | 第38页 |
2.1.2.3 通过循环伏安法计算比电容 | 第38页 |
2.1.2.4 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曲线计算比电容 | 第38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8页 |
2.2.1 NiO@Ni@graphene纳米杂化材料及电极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2 NiO@Ni@graphene纳米杂化材料的表征 | 第39-43页 |
2.2.3 比电容性能的测试 | 第43-4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银纳米簇在石墨烯表面的原位合成及其在催化、抗菌和光热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49-65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9-50页 |
3.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0-51页 |
3.1.2.1 还原氧化石墨烯负载银纳米簇材料(记为AgNC@HSG-rGO)的原位合成 | 第50页 |
3.1.2.2 AgNC@HSG-rGO复合材料抗菌性能的测定 | 第50-51页 |
3.1.2.3 AgNC@HSG-rGO对对硝基苯酚的催化性能的测试 | 第5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1-63页 |
3.2.1 AgNC@HSG-rGO的表征 | 第51-57页 |
3.2.2 银纳米簇和AgNC@HSG-rGO对对硝基苯酚的催化还原 | 第57-60页 |
3.2.3 AgNC@HSG-rGO杂化材料的抗菌性能 | 第60-62页 |
3.2.4 AgNC@HSG-rGO光热治疗的高效率近红外吸收的应用 | 第62-6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基于电化学刻蚀的泡沫HOPG平台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 第65-75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5-67页 |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5-66页 |
4.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66-67页 |
4.1.2.1 多孔HOPG电极的制备 | 第66页 |
4.1.2.2 芘功能化的葡萄糖氧化酶的合成 | 第66页 |
4.1.2.3 葡萄糖氧化酶的固定 | 第66页 |
4.1.2.4 芘功能化的葡萄糖氧化酶的生物催化活性的测定 | 第66-67页 |
4.1.2.5 芘功能化的葡萄糖氧化酶的稳定性研究 | 第67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7-72页 |
4.2.1 经芘功能化的葡萄糖氧化酶修饰的多孔HOPG的合成 | 第67-68页 |
4.2.2 生成的多孔HOPG及经葡萄糖氧化酶修饰的多孔HOPG的表征 | 第68-70页 |
4.2.3 刻蚀对HOPG电极电子转移的影响 | 第70页 |
4.2.4 经葡萄糖氧化酶修饰的多孔HOPG的葡萄糖传感器应用 | 第70-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