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脂肪酶简介 | 第12-18页 |
1.1.1 脂肪酶来源 | 第12页 |
1.1.2 脂肪酶结构特征 | 第12-14页 |
1.1.3 脂肪酶的“界面激活”现象 | 第14-15页 |
1.1.4 脂肪酶催化机理 | 第15-16页 |
1.1.5 脂肪酶与酯酶的区别 | 第16-18页 |
1.2 脂肪酶的应用 | 第18-21页 |
1.2.1 脂肪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 第18-20页 |
1.2.2 脂肪酶在生物医药工业的应用 | 第20页 |
1.2.3 脂肪酶在生物能源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1.2.4 脂肪酶在其他工业上的应用 | 第21页 |
1.3 脂肪酶的异源表达 | 第21-24页 |
1.3.1 原核表达系统 | 第21-23页 |
1.3.2 真核表达系统 | 第23-24页 |
1.4 分子模拟技术方法简介 | 第24-25页 |
1.4.1 分子模拟在脂肪酶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 | 第24-25页 |
1.5 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1.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5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无“盖子”结构脂肪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纯化 | 第27-46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7-32页 |
2.2.1 培养基的配置 | 第27-29页 |
2.2.2 DNA凝胶电泳和蛋白质SDS-PAGE相关溶液 | 第29-30页 |
2.2.3 酶活测定用溶液和试剂 | 第30页 |
2.2.4 菌种和质粒 | 第30-31页 |
2.2.5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37页 |
2.3.1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2-3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5页 |
2.4.1 无“盖子”结构脂肪酶的结构分析 | 第37-41页 |
2.4.2 无“盖子”结构脂肪酶的表达与纯化 | 第41-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无“盖子”结构脂肪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46-60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3.2.1 试剂 | 第46-47页 |
3.3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3.4.1 三丁酸甘油酯为底物测定脂肪酶活力 | 第47页 |
3.4.2 对硝基苯酚酯为底物测定脂肪酶活力 | 第47-48页 |
3.4.3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48页 |
3.4.4 无“盖子”结构脂肪酶最适反应pH | 第48页 |
3.4.5 无“盖子”结构脂肪酶最适反应温度和温度耐受性 | 第48-49页 |
3.4.6 无“盖子”结构脂肪酶的底物选择性 | 第49页 |
3.4.7 不同金属离子及EDTA对无“盖子”结构脂肪酶酶活力的影响 | 第49页 |
3.4.8 有机溶剂对无“盖子”结构脂肪酶酶活力的影响 | 第49页 |
3.4.9 表面活性剂对无“盖子”结构脂肪酶酶活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10 无“盖子”结构脂肪酶的动力学参数Km和Vmax | 第50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3.5.1 pH对无“盖子”结构脂肪酶酶活力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2 温度对无“盖子”结构脂肪酶酶活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3 无“盖子”结构脂肪酶的天然底物选择性 | 第52-53页 |
3.5.4 无“盖子”结构脂肪酶的人工底物选择性 | 第53-54页 |
3.5.5 无“盖子”结构脂肪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54-55页 |
3.5.6 金属离子及EDTA对无“盖子”结构脂肪酶酶活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3.5.7 有机溶剂对无“盖子”结构脂肪酶酶活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3.5.8 表面活性剂对无“盖子”结构脂肪酶酶活力影响 | 第57-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无“盖子”结构脂肪酶分子模拟和结构分析研究 | 第60-74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方法 | 第60-63页 |
4.2.1 脂肪酶催化通道Tunnel分析 | 第60-61页 |
4.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61-63页 |
4.2.3 温度因子 | 第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2页 |
4.3.1 无“盖子”结构脂肪酶催化通道Tunnel构型与其底物选择性的关系 | 第63-67页 |
4.3.2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PmLip和SeLip在有机溶剂体系中的构象变化 | 第67-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74-75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