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1-12页 |
| 1.选题缘由 | 第11页 |
| 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一、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的一般理论概述 | 第17-25页 |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1.生态 | 第17页 |
| 2.生态课堂 | 第17-18页 |
| 3.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 | 第18-19页 |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的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19-20页 |
| 2.教育生态学 | 第20-21页 |
| 3.多元智能理论 | 第21页 |
| 4.主体教育理论 | 第21页 |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的目标追求 | 第21-23页 |
| 1.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特点 | 第22页 |
| 2.营造开放性的课堂生态环境 | 第22页 |
| 3.实现课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 第22-23页 |
| 4.促进师生精神生命的主动性发展 | 第23页 |
| (四)建构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的意义 | 第23-25页 |
| 1.有利于高中生自身发展 | 第23页 |
| 2.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 | 第23-24页 |
| 3.有利于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 | 第24页 |
| 4.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24-25页 |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现状分析 | 第25-30页 |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取得的成效 | 第25-26页 |
| 1.合作与互动使课堂呈现出一定的活力与生机 | 第25页 |
| 2.注重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 | 第25-26页 |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生态”现象 | 第26-28页 |
| 1.课堂教学的生命性有待凸显 | 第26页 |
| 2.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不平衡”现象 | 第26-27页 |
| 3.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不足 | 第27-28页 |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存在“不生态”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 1.师生间主体关系失衡,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 | 第28页 |
| 2.教师缺乏与学生沟通交往的智慧 | 第28页 |
| 3.课堂教学以考试重点为导向的现象依然存在 | 第28-29页 |
| 4.教学目的功利性突出 | 第29-30页 |
| 三、建构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的途径 | 第30-43页 |
|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树立生态学生观 | 第30-32页 |
| 1.尊重每个课堂生态主体的差异性 | 第30-31页 |
| 2.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有针对性指导 | 第31-32页 |
| (二)帮助高中生树立生态学习观 | 第32-34页 |
| 1.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合作 | 第32-33页 |
| 2.树立竞争意识,维持课堂生态平衡 | 第33-34页 |
| (三)营造和谐的生态课堂教学氛围 | 第34-37页 |
| 1.创设师生和谐共处的课堂环境 | 第35-36页 |
| 2.灵活调控课堂的教学节奏 | 第36-37页 |
| (四)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生态课堂 | 第37-39页 |
| 1.创设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 第37-38页 |
| 2.书本教学与时政教育有机结合 | 第38-39页 |
| (五)采用生态化评价,促进生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 第39-43页 |
| 1.评价主体多元化 | 第40页 |
| 2.评价内容全面化 | 第40-41页 |
| 3.评价方式多样化 | 第41-43页 |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