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以J大学学生上网者为例

内容提要第1-7页
第1章 绪论第7-11页
   ·问题的提出第7-8页
   ·研究对象选择第8-9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第2章 相关文献考察第11-20页
   ·概念界定第11-14页
     ·亲社会行为第11-12页
     ·网络社会第12-13页
     ·网络亲社会行为第13-14页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第14-17页
     ·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第14页
     ·社会生物学理论的解释第14-15页
     ·社会认知理论的解释第15页
     ·社会交换理论的解释第15-16页
     ·社会文化规范视角的解释第16页
     ·社会行为理论的解释第16-17页
     ·孔孟儒家“善”的思想第17页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回顾第17-20页
     ·网络社会学的发展第17-18页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回顾第18-20页
第3章 研究设计第20-22页
   ·研究思路和内容第20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第21-22页
第4章 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概况第22-35页
   ·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基本情况第22-24页
   ·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第24-33页
     ·免费的资源共享第24-25页
     ·无偿提供信息咨询第25-27页
     ·网上支持行为第27-29页
     ·为校园网提供义务管理和服务第29-30页
     ·宣传和发动社会救助第30-33页
   ·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第33-35页
第5章 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分析与讨论第35-54页
   ·助人者因素第35-44页
     ·助人者的生理因素第35-42页
     ·文化制度因素第42-44页
   ·求助者因素第44-47页
     ·求助文本的语言第45-46页
     ·求助者与助人者的相似性第46-47页
   ·情境因素第47-51页
     ·零旁观者效应第47-48页
     ·环境因素第48-50页
     ·时间因素第50-51页
   ·中国助人理论下的网络亲社会行为第51-54页
     ·中国助人理论第51-52页
     ·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第52页
     ·网络亲社会行为与中国助人模式第52-54页
结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附录1: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调查问卷第59-62页
附录2:访谈提纲第62-63页
后记第63-64页
中文摘要第64-66页
ABSTRACT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宁希望工程高中贫困学生资助项目的设计
下一篇:长春地区高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