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2-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2-2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流程 | 第24-26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26-2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8-58页 |
2.0 引言 | 第28页 |
2.1 基于移动端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相关综述 | 第28-38页 |
2.1.1 移动学习的定义与特征 | 第28-31页 |
2.1.1.1 移动学习的定义 | 第28-29页 |
2.1.1.2 移动学习的特征 | 第29-31页 |
2.1.2 词汇移动学习有效性研究 | 第31-33页 |
2.1.3 词汇移动学习模式研究 | 第33-35页 |
2.1.4 词汇移动学习平台设计研究 | 第35-38页 |
2.2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相关综述 | 第38-56页 |
2.2.1 词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 第38-39页 |
2.2.2 词的表征与提取 | 第39-44页 |
2.2.3 二语词汇知识框架 | 第44-49页 |
2.2.4 二语词汇习得过程 | 第49-56页 |
2.2.4.1 一语概念对二语心理词库的影响 | 第50-53页 |
2.2.4.2 一语语义对二语心理词库的影响 | 第53-56页 |
2.3 小结 | 第56-58页 |
第3章 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的内涵 | 第58-78页 |
3.0 引言 | 第58-59页 |
3.1 深度学习概念的缘起与发展 | 第59-62页 |
3.2 深度学习的维度 | 第62-71页 |
3.2.1 主动学习 | 第62-63页 |
3.2.2 知识建构 | 第63-66页 |
3.2.2.1 知识建构的主要视角 | 第63-64页 |
3.2.2.2 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 | 第64-66页 |
3.2.3 高阶思维 | 第66-71页 |
3.3 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的目的与过程 | 第71-76页 |
3.4 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英语词汇移动学习软件述评 | 第78-141页 |
4.0 引言 | 第78-79页 |
4.1 百词斩述评 | 第79-101页 |
4.1.1 基本学习功能概述 | 第80-86页 |
4.1.1.1 主界面 | 第80-81页 |
4.1.1.2 学习模块 | 第81-84页 |
4.1.1.3 复习模块 | 第84-86页 |
4.1.2 利于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的方面 | 第86-95页 |
4.1.2.1 学习与复习模式多样化 | 第86页 |
4.1.2.2 创设问题情境 | 第86-87页 |
4.1.2.3 利用多模态学习资料多元表征词汇知识 | 第87-93页 |
4.1.2.4 提供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社区 | 第93-95页 |
4.1.3 不利于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的方面 | 第95-101页 |
4.1.3.1 涉及词汇知识深度的学习材料不足 | 第95-97页 |
4.1.3.2 学习材料欠缺系统性组织 | 第97-101页 |
4.1.3.2.1 学习材料内部缺乏一致性 | 第97-99页 |
4.1.3.2.2 学习材料欠缺组织度 | 第99-101页 |
4.2 扇贝单词述评 | 第101-109页 |
4.3 墨墨背单词述评 | 第109-115页 |
4.3.1 学习主界面简述 | 第109-110页 |
4.3.2 有利于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的部分功能 | 第110-115页 |
4.3.2.1 学习笔记 | 第110-112页 |
4.3.2.2 数据统计 | 第112-114页 |
4.3.2.3 复习体系 | 第114-115页 |
4.4 VOCABULARY.COM述评 | 第115-130页 |
4.4.1 解释语 | 第116-119页 |
4.4.2 测试手段 | 第119-127页 |
4.4.2.1 测试手段多样化 | 第119-122页 |
4.4.2.2 个性化 | 第122-123页 |
4.4.2.3 提示与鼓励 | 第123-124页 |
4.4.2.4 激励体系 | 第124-127页 |
4.4.3 学习轨迹记录 | 第127-128页 |
4.4.4 例句资源 | 第128-130页 |
4.5 WORDFLEX述评 | 第130-138页 |
4.5.1 可视化与交互性 | 第130-133页 |
4.5.2 利于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的方面 | 第133-134页 |
4.5.3 在英语词汇深度学习方面的不足及建议 | 第134-138页 |
4.5.3.1 词汇知识深度与组织度 | 第135-136页 |
4.5.3.2 视觉设计 | 第136-138页 |
4.6 小结 | 第138-141页 |
第5章 学习者视角下的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效果研究 | 第141-175页 |
5.0 引言 | 第141页 |
5.1 研究设计 | 第141-148页 |
5.1.1 研究问题 | 第141-142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142页 |
5.1.3 抽样方法 | 第142-143页 |
5.1.4 问卷的编制 | 第143-146页 |
5.1.5 前测 | 第146-147页 |
5.1.6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147-148页 |
5.2 问卷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第148-172页 |
5.2.1 受访者基本信息 | 第148-149页 |
5.2.2 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投入度 | 第149-155页 |
5.2.3 英语词汇移动学习的目的 | 第155-157页 |
5.2.4 基于移动端的英语词汇深度习得过程与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57-172页 |
5.2.4.1 基于移动端的英语词汇深度习得过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59-167页 |
5.2.4.1.1 主动性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第159-161页 |
5.2.4.1.2 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与呈现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第161-164页 |
5.2.4.1.3 创造动用高阶思维能力的条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第164-167页 |
5.2.4.2 基于移动端的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67-170页 |
5.2.4.3 有关移动学习软件对英语技能贡献度的描述性统计 | 第170-172页 |
5.3 研究发现 | 第172-1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5-185页 |
6.1 研究回顾 | 第175-177页 |
6.2 本研究对基于移动端的英语词汇深度学习的启示 | 第177-183页 |
6.2.1 搭建本体库,实现学习资料的个性化推送 | 第177-178页 |
6.2.2 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性输出的机会 | 第178-179页 |
6.2.3 发展学习者的元词汇知识 | 第179-183页 |
6.2.3.1 注重对词汇知识归类 | 第179-180页 |
6.2.3.2 注重语音与词形学习 | 第180-181页 |
6.2.3.3 注重派生词学习 | 第181-182页 |
6.2.3.4 注重词根词缀学习 | 第182-183页 |
6.2.4 注重复习的多样化 | 第183页 |
6.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3-184页 |
6.4 研究局限 | 第184页 |
6.5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84-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202页 |
附录1:基于移动端的英语词汇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 第202-210页 |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10-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