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本文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三、陈仅的生平与政绩 | 第13-16页 |
四、陈仅的著述 | 第16-19页 |
第一章 陈仅的诗歌创作论 | 第19-51页 |
第一节 “才质”与“运会” | 第19-34页 |
一、胸次:“气节峥嵘”“胸怀超旷” | 第19-22页 |
二、性灵:“性分中宿世灵根” | 第22-25页 |
三、善学:“诗慎入门,勿求速成”“诗法备于杜” | 第25-29页 |
四、世情:“非其才质逊古,运会限之也” | 第29-34页 |
第二节 创作方法技巧 | 第34-51页 |
一、用事:“事来就我” | 第34-39页 |
二、锤炼:字、句、韵、意 | 第39-51页 |
(一)炼字 | 第39-43页 |
(二)炼句 | 第43-44页 |
(三)炼韵 | 第44-46页 |
(四)炼意 | 第46-51页 |
第二章 陈仅的诗韵论 | 第51-85页 |
第一节 诗韵美学观 | 第51-62页 |
一、“韵学者,《诗》之本” | 第51-56页 |
(一)“诗之大体,必须依韵” | 第52-53页 |
(二)“声韵谐和,曲应金石” | 第53-56页 |
二、“声外声,味外味” | 第56-62页 |
第二节 诗韵渊源观 | 第62-79页 |
一、诗韵之源流:“问诸《三百篇》” | 第62-69页 |
二、《诗三百》韵例 | 第69-75页 |
三、《诗三百》韵例与后世诗歌之渊源 | 第75-79页 |
第三节 陈仅诗韵论之价值 | 第79-85页 |
一、“供韵学采择” | 第79-80页 |
二、以“诵”诗之法解经,丰富了《诗三百》的阐释方法 | 第80-85页 |
第三章 陈仅的诗歌批评 | 第85-105页 |
第一节 诗歌批评态度 | 第85-93页 |
一、忌“泥”“凿”“碎” | 第85-89页 |
二、论诗“不宜挟偏见”:平实公允的批评态度 | 第89-91页 |
三、“不强分优劣”:圆融通达的批评态度 | 第91-93页 |
第二节 诗歌批评方法 | 第93-105页 |
一、追根溯源 | 第94-97页 |
二、意象批评 | 第97-100页 |
三、考据实证 | 第100-105页 |
余论 | 第105-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作者简历 | 第115-11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