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生物膜概述 | 第12页 |
1.1.2 生物膜的结构及组成 | 第12-13页 |
1.1.3 生物膜的流动性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4页 |
1.2.1 人工脂双层膜体系 | 第14-18页 |
1.2.2 支撑脂双层膜的制备 | 第18-20页 |
1.2.3 囊泡的制备及其融合机制 | 第20-22页 |
1.2.4 支撑脂双层膜功能化 | 第22-24页 |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4-27页 |
1.3.1 科学问题的提出 | 第24-25页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囊泡的制备 | 第27-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2.1.1 脂质体分子及染料 | 第27页 |
2.1.2 试剂及耗材 | 第27-28页 |
2.1.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1.4 纳米粒度-Zeta电位测试仪 | 第28-29页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9-31页 |
2.2.1 MLV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2 声波破碎法制备SUV | 第30页 |
2.2.3 薄膜挤压法制备SUV | 第30-31页 |
2.2.4 SUV的粒径及Zeta电位检测 | 第31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1-34页 |
2.3.1 MLV的粒径及电位分布 | 第31-32页 |
2.3.2 预处理方法对SUV均匀程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3 预处理方法对SUV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 分析讨论 | 第34-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支撑脂双层膜的制备 | 第36-5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3.1.1 脂质体分子及染料 | 第36页 |
3.1.2 试剂及耗材 | 第36页 |
3.1.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3.1.4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37页 |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7-39页 |
3.2.1 支撑脂双层膜的形成 | 第37-39页 |
3.2.2 FRAP实验 | 第39页 |
3.3 支撑脂双层膜好坏评价标准 | 第39-40页 |
3.4 相关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 | 第40-43页 |
3.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3页 |
3.6 实验结果 | 第43-50页 |
3.6.1 预处理方法对支撑脂双层膜流动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3.6.2 DOPC/DGS-NTA不同配比对脂双层膜流动性的影响 | 第45-48页 |
3.6.3 漂白区域大小对脂双层膜荧光恢复影响 | 第48-50页 |
3.7 讨论 | 第50-5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支撑脂双层膜功能化 | 第53-6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4.1.1 脂质体及蛋白分子 | 第53页 |
4.1.2 试剂及耗材 | 第53页 |
4.1.3 实验主要仪器 | 第53-54页 |
4.1.4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54页 |
4.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4-57页 |
4.2.1 P-selectin与ICAM-1蛋白的标记 | 第54-55页 |
4.2.2 Nanodrop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OD值 | 第55页 |
4.2.3 BCA试剂盒测定P-selectin与ICAM-1蛋白浓度 | 第55-56页 |
4.2.4 脂双层膜上加载蛋白 | 第56-57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7-61页 |
4.3.1 P-secectin与ICAM-1蛋白标记结果 | 第57页 |
4.3.2 P-secectin与ICAM-1蛋白定量结果 | 第57-58页 |
4.3.3 支撑膜承载不同蛋白分子的能力 | 第58-61页 |
4.4 讨论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