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剩余污泥来源及危害 | 第12-14页 |
1.1.1 剩余污泥的来源 | 第12-13页 |
1.1.2 剩余污泥成分分析及其危害 | 第13页 |
1.1.3 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手段 | 第13-14页 |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 第14-17页 |
1.2.1 超级电容器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1.2.2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氧还原反应的概述 | 第17-18页 |
1.3.1 ORR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4 生物质碳基材料在超级电容器和氧还原应用 | 第18-20页 |
1.4.1 生物质碳基材料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2 生物质碳材料在ORR方面的应用 | 第20页 |
1.5 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1-23页 |
1.6.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6.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2.1 实验器材与化学药剂 | 第23-24页 |
2.2 实验试剂配制 | 第24页 |
2.3 实验材料准备 | 第24-26页 |
2.3.1 苯酚驯化剩余污泥絮体 | 第24-25页 |
2.3.2 硝化驯化剩余污泥絮体 | 第25页 |
2.3.3 污泥碳的制备 | 第25-26页 |
2.4 分析表征方法 | 第26-30页 |
2.4.1 循环伏安法(CyclicVoltammetry,CV) | 第26页 |
2.4.2 恒电流充放电(GalvanostaticCharge/discharge,GCD) | 第26页 |
2.4.3 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impedancespectroscopy,EIS) | 第26页 |
2.4.4 线性扫描伏安法(Linearsweepvoltammetry,LSV) | 第26-27页 |
2.4.5 计时电流法(Chronoamperometric) | 第27页 |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 | 第27-28页 |
2.4.7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TEM) | 第28页 |
2.4.8 X射线衍射光谱(X-raydiffractometer,XRD) | 第28页 |
2.4.9 拉曼光谱(Ramanspectra) | 第28页 |
2.4.10 比表面与孔径分析仪 | 第28-29页 |
2.4.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XPS)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影响苯酚驯化污泥碳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素研究 | 第30-45页 |
3.1 污泥碳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测试 | 第30-31页 |
3.2 污泥碳电极的性能测试体系 | 第31-32页 |
3.2.1 污泥碳电极的制备 | 第31-32页 |
3.2.2 电化学测试 | 第32页 |
3.3 污泥类型对污泥来源碳材料性质和性能的影响 | 第32-38页 |
3.3.1 污泥碳表面形貌 | 第32-33页 |
3.3.2 污泥碳材料的结构特征 | 第33-34页 |
3.3.3 污泥碳材料的成分分析 | 第34-36页 |
3.3.4 驯化前后污泥碳的电容性能 | 第36-38页 |
3.4 污泥前驱体中的铁含量 | 第38-41页 |
3.5 污泥前驱体中的N和P浓度 | 第41-42页 |
3.6 微生物与污泥中的颗粒/絮凝物之间的亲和力 | 第42-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硝化驯化污泥碳电容、氧还原双功能性能研究 | 第45-57页 |
4.1 硝化污泥碳的制备及电化学测试 | 第45-46页 |
4.1.1 电化学测试电极的制备 | 第46页 |
4.1.2 电化学测试 | 第46页 |
4.2 污泥碳材料表面形貌 | 第46-48页 |
4.3 污泥碳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4.4 污泥碳的成分分析 | 第49-51页 |
4.5 污泥碳电容性能测试 | 第51-53页 |
4.6 污泥碳材料电催化ORR活性 | 第53-5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