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缩写词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市政污泥基本性质 | 第16-19页 |
1.2.1 市政污泥的来源及分类 | 第16-17页 |
1.2.2 污泥中水的存在形式 | 第17-19页 |
1.3 污泥调质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3.1 物理法调质 | 第19页 |
1.3.2 化学法调质 | 第19-21页 |
1.3.3 生物法调质 | 第21-23页 |
1.4 污泥脱水性能指标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1.5.2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5.3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市政污泥基本性质及调质剂PAM的优选 | 第27-45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9-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2.3.1 污泥储存时间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2 污泥的基本性质检测 | 第37-39页 |
2.3.3 PAM的优选 | 第39-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生物化学法调质改善污泥脱水性能 | 第45-66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64页 |
3.3.0 溶菌酶单独调质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7页 |
3.3.1 联合调质顺序的确定 | 第47-49页 |
3.3.2 联合调质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3 联合调质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4 联合调质机理探究 | 第52-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深度脱水后污泥处置及资源化路径分析 | 第66-72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0页 |
4.3.1 污染元素含量分析 | 第67页 |
4.3.2 其它指标及营养指标含量分析 | 第67-68页 |
4.3.3 污泥热值分析 | 第68-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污泥深度脱水性能评价模型 | 第72-85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2-74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72-73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73页 |
5.2.3 统计方法 | 第73-7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3页 |
5.3.1 实验数据特征分析 | 第74-76页 |
5.3.2 W与污泥组分及性质间的相关性 | 第76-77页 |
5.3.3 变量筛选 | 第77-79页 |
5.3.4 污泥深度脱水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9-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1.结论 | 第85-86页 |
2.创新点 | 第86页 |
3.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件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