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与市场论文--商品收购论文

再生资源供应链运行与协调机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9页
        1.3.1 再生资源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2 供应链运作与协调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8-19页
    1.4 本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9-20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0-22页
        1.5.1 主要内容第20页
        1.5.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3 研究框架第21-22页
2 再生资源供应链的运行现状第22-32页
    2.1 再生资源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分析第22-26页
        2.1.1 再生资源的概念第22页
        2.1.2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流程第22-24页
        2.1.3 再生资源供应链的结构模型第24-26页
    2.2 再生资源供应链的运行过程第26-32页
        2.2.1 再生资源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关系第27-28页
        2.2.2 再生资源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第28-29页
        2.2.3 再生资源供应链企业间贸易实现方式第29页
        2.2.4 再生资源供应链信息传达机制第29-32页
3 再生资源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障碍第32-44页
    3.1 再生资源供应链运行障碍的体现形式第32-36页
        3.1.1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目标间的冲突第32页
        3.1.2 再生资源供应链企业间的动态分散与系统平稳运行间的冲突第32-34页
        3.1.3 供应链同层级、上下游企业间的竞争冲突第34-35页
        3.1.4 高质量差异化需求与劣质同质化供应间的冲突第35-36页
    3.2 再生资源供应链运行存在障碍的原因第36-39页
        3.2.1 再生资源产品类型与供应链战略不匹配第36-37页
        3.2.2 再生资源供应链企业目标不一致造成利益冲突第37-38页
        3.2.3 再生资源供应链核心企业缺乏必要的影响力第38-39页
        3.2.4 缺乏供应链视角下的再生资源企业间信息交流平台第39页
    3.3 再生资源供应链的协调动因及内容第39-44页
        3.3.1 再生资源供应链协调的驱动力模型第39-41页
        3.3.2 再生资源供应链运作流程的协调内容第41-44页
4 再生资源供应链的推拉式协调机制第44-76页
    4.1 再生资源供应链运行模式选择第44-50页
        4.1.1 现有再生资源供应链的主要运行模式第44-45页
        4.1.2 再生资源供应链推拉式运行模式选择第45-46页
        4.1.3 再生资源供应链推拉结合点的确定及运行过程第46-50页
    4.2 分阶段的再生资源供应链企业间价格协调机制第50-65页
        4.2.1 基于Stackberg模型的再生资源供应链推式阶段企业间横向、纵向联合定价机制第50-59页
        4.2.2 基于静态博弈模型的再生资源供应链拉式阶段企业间再生资源质量成本分摊机制第59-65页
    4.3 以废钢铁供应链为例的价格协调过程数值仿真第65-69页
        4.3.1 废钢铁供应链推式协调阶段数值仿真第66-67页
        4.3.2 废钢铁供应链拉式协调阶段数值仿真第67-68页
        4.3.3 小结第68-69页
    4.4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供应链的信息系统构建第69-76页
        4.4.1 废旧回收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第71-72页
        4.4.2 分拣集散中心信息系统构建第72-73页
        4.4.3 深加工企业信息系统构建第73-74页
        4.4.4 政府及行业协会的服务信息系统构建第74-76页
5 再生资源供应链协调运行的支撑系统第76-80页
    5.1 政府部门的支撑第76-77页
        5.1.1 加强对再生资源企业的监管第76-77页
        5.1.2 健全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第77页
    5.2 再生资源企业自身的经营努力第77-79页
        5.2.1 回收企业的经营努力第77-78页
        5.2.2 加工利用企业的技术创新努力第78-79页
    5.3 其他社会各方的支撑第79-80页
6 总结和展望第80-82页
    6.1 结论第80页
    6.2 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90页
附录A第90-94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94-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人才激励与保留研究--以AL公司为例
下一篇:基于前景理论的企业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