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4页 |
一、郑韩故城总结性质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墓葬和祭祀礼制遗存方面的考古成果 | 第12-13页 |
三、手工业和军事遗存方面的考古成果 | 第13-14页 |
四、对郑韩故城各相应组成要素的专门研究 | 第14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范围和研内容 | 第14-16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4页 |
二、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郑韩故城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 | 第16-26页 |
第一节 郑韩故城兴起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16-20页 |
一、地理位置——中原腹地 | 第16页 |
二、交通条件——“九州通衢” | 第16-17页 |
三、山原、水文条件——“主芣騩而食溱洧” | 第17-19页 |
四、农业发展——“其畜宜六扰,其谷宜五种” | 第19页 |
五、军事地位——“欲称霸中原者,必先得郑”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郑韩故城兴起的历史文化条件 | 第20-26页 |
一、传说及考古时代的新郑文明 | 第20-21页 |
二、郑国迁都中原之前新郑的文明 | 第21-22页 |
三、郑国迁都新郑的时代背景 | 第22-24页 |
四、韩国迁都新郑的时代背景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郑韩故城城市空间的扩展 | 第26-34页 |
第一节 郑国迁都新郑后其空间扩展 | 第26-29页 |
一、郑都的城墙 | 第26-27页 |
二、郑都的城门 | 第27-29页 |
第二节 韩代郑后城市空间的扩展 | 第29-32页 |
一、城池的变迁 | 第30-31页 |
二、城墙和城门的兴建 | 第31-32页 |
三、道路的兴修 | 第32页 |
第三节 从郑到韩郑城城郭形态变迁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郑韩故城城内的空间结构及布局 | 第34-54页 |
第一节 郑韩故城城市建置 | 第34-37页 |
一、护城河和城内储、排水设施 | 第34-35页 |
二、道路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宫城建筑群的结构及布局 | 第37-44页 |
一、郑宫殿和宫城 | 第37-39页 |
二、韩宫城建筑群 | 第39-44页 |
第三节 经济建置及布局 | 第44-54页 |
一、市 | 第44-46页 |
二、手工业作坊 | 第46-54页 |
第四章 郑韩故城城郊的空间结构及布局 | 第54-60页 |
第一节 城郊祭祀空间——以“桑山”雩祭祭祀空间为例 | 第54-55页 |
第二节 郑都城外的文化空间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城外墓葬区的布局 | 第56-60页 |
一、郑国城外墓葬区 | 第56-57页 |
二、韩国郊区国君及贵族墓葬区 | 第57-60页 |
第五章 郑韩故城祭祀遗址复原研究 | 第60-70页 |
第一节 郑韩故城城内墓葬遗址布局及其特点 | 第60-63页 |
一、城内贵族墓葬遗址布局 | 第60-61页 |
二、平民墓葬遗址 | 第61-62页 |
三、墓葬遗址的特点 | 第62-63页 |
第二节 郑国社稷祭祀遗址布局 | 第63-66页 |
第三节 宗庙祭祀遗址布局 | 第66-70页 |
一、郑国宗庙祭祀遗址 | 第66-68页 |
二、韩国宗庙祭祀遗址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0-74页 |
第一节 郑韩故城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中的意义试析 | 第70-72页 |
一、韩都“以退为进”的南墙变迁 | 第70页 |
二、北垣上修筑了马面 | 第70-71页 |
三、西城东墙外增挖了内壕 | 第71页 |
四、东门外的瓮城 | 第71页 |
五、故城的中轴线布局 | 第71-72页 |
六、凿井取水 | 第72页 |
第二节 对郑韩故城遗址保护的意义 | 第72-74页 |
一、有助于复原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的军事设施 | 第72-73页 |
二、有助于复原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的宫城、宗庙、祭祀、墓葬布局 | 第73页 |
三、有助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