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3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7页 |
1.1.1 巴音布鲁克草原的重要生态地位 | 第13页 |
1.1.2 马先蒿植物分类、分布、生物学性状及用途 | 第13-14页 |
1.1.3 甘肃马先蒿的危害:历史,过程,现状 | 第14-16页 |
1.1.4 甘肃马先蒿的防除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1.2.1 生物入侵 | 第17-19页 |
1.2.2 寄生植物 | 第19-22页 |
1.2.2.1 寄生植物对寄主的影响 | 第19-21页 |
1.2.2.2 寄生植物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2.3 寄生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22页 |
1.2.3 生态因子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22-24页 |
1.2.4 生态因子对寄生植物的影响 | 第24-27页 |
1.2.4.1 养分对寄生植物的影响 | 第24-25页 |
1.2.4.2 温度和水分对寄生植物的影响 | 第25-26页 |
1.2.4.3 放牧对寄生植物的影响 | 第26-27页 |
1.3 科学问题 | 第27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27-31页 |
1.4.1 研究区概况 | 第27-28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9页 |
1.4.4 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甘肃马先蒿生物学特性及土壤种子库特点 | 第31-43页 |
2.1 前言 | 第31-32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32-34页 |
2.2.1 甘肃马先蒿生物学特性观测 | 第32页 |
2.2.2 甘肃马先蒿土壤种子库试验设置 | 第32页 |
2.2.3 调查内容 | 第32-33页 |
2.2.4 土壤样品测定 | 第33页 |
2.2.5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2.3.1 甘肃马先蒿生物学特性 | 第34-35页 |
2.3.1.1 种子数量及形态学特征 | 第34页 |
2.3.1.2 生育期 | 第34页 |
2.3.1.3 甘肃马先蒿种群传播方式 | 第34-35页 |
2.3.2 甘肃马先蒿土壤种子库空间分布特点 | 第35-36页 |
2.3.2.1 水平分布 | 第35页 |
2.3.2.2 垂直分布 | 第35-36页 |
2.3.3 水分对甘肃马先蒿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4 温度对甘肃马先蒿土壤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5 甘肃马先蒿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关系 | 第38-39页 |
2.3.6 甘肃马先蒿土壤种子库与土壤因子关系 | 第39页 |
2.4 讨论 | 第39-40页 |
2.5 小结 | 第40-43页 |
第3章 刈割对甘肃马先蒿种群及其所在群落植物物种的影响 | 第43-49页 |
3.1 前言 | 第4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3.2.1 试验地概况 | 第43-44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44页 |
3.2.3 植物组织和土壤养分含量分析 | 第44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4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3.3.1 土壤养分变化 | 第44-45页 |
3.3.2 刈割对甘肃马先蒿所在群落物种数的影响 | 第45页 |
3.3.3 刈割对甘肃马先蒿及所在群落功能群盖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4 刈割对甘肃马先蒿种群及其所在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讨论 | 第47-48页 |
3.4.1 刈割对土壤养分和生物量影响 | 第47-48页 |
3.4.2 刈割对甘肃马先蒿所在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8页 |
3.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剔除甘肃马先蒿对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49-59页 |
4.1 前言 | 第49-5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4.2.1 试验设置 | 第50-51页 |
4.2.2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4.3.1 土壤养分变化 | 第51页 |
4.3.2 甘肃马先蒿移除对其所在群落物种数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3 甘肃马先蒿移除对其所在群落功能群盖度影响 | 第52-54页 |
4.3.4 甘肃马先蒿移除对其所在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4.4 讨论 | 第56-57页 |
4.4.1 甘肃马先蒿移除对其所在群落物种组成影响 | 第56-57页 |
4.4.2 甘肃马先蒿移除对其所在群落生物量影响 | 第57页 |
4.5 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不同区域甘肃马先蒿发生区和非发生区植物群落特征 | 第59-71页 |
5.1 前言 | 第59-6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5.2.1 试验区概况 | 第60页 |
5.2.2 试验方法 | 第60-61页 |
5.2.3 数据分析 | 第6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5.3.1 不同区域甘肃马先蒿发生区和非发生区土壤养分特征 | 第61-62页 |
5.3.2 不同区域甘肃马先蒿发生区和非发生区功能群叶片养分变化 | 第62-64页 |
5.3.3 不同区域甘肃马先蒿发生区和非发生区物种多样性变化 | 第64-66页 |
5.3.4 不同区域甘肃马先蒿发生区和非发生区地上生物量变化 | 第66-67页 |
5.4 讨论 | 第67-69页 |
5.5 小结 | 第69-71页 |
第6章 养分添加对甘肃马先蒿种群及其所在植物群落的影响 | 第71-87页 |
6.1 前言 | 第71-73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6.2.1 试验设置 | 第73页 |
6.2.2 数据分析 | 第73-74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4-83页 |
6.3.1 土壤养分变化 | 第74页 |
6.3.2 养分添加后叶片养分含量变化 | 第74-77页 |
6.3.3 氮磷元素对甘肃马先蒿种群特征影响 | 第77-78页 |
6.3.4 养分添加后禾本科和杂类草物种数变化 | 第78-79页 |
6.3.5 养分添加对甘肃马先蒿种群所在群落功能群盖度的影响 | 第79-80页 |
6.3.6 养分添加后功能群生物量变化 | 第80-83页 |
6.4 讨论 | 第83-85页 |
6.4.1 施肥会降低甘肃马先蒿丰富度并抑制其生长 | 第83-84页 |
6.4.2 施肥更有利于禾本科植物而非杂类草植物 | 第84页 |
6.4.3 植物功能群叶片营养属性 | 第84-85页 |
6.5 小结 | 第85-87页 |
第7章 温度和水分对甘肃马先蒿种群及所在群落植物的影响 | 第87-101页 |
7.1 前言 | 第87-88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88-90页 |
7.2.1 试验设计 | 第88-89页 |
7.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89页 |
7.2.3 数据分析 | 第89-90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90-98页 |
7.3.1 巴音布鲁克草原降雨量和气温变化 | 第90页 |
7.3.2 温度对甘肃马先蒿及其所在群落物种的影响 | 第90-95页 |
7.3.2.1 增温效果分析 | 第90-91页 |
7.3.2.2 增温对甘肃马先蒿种群的影响 | 第91-93页 |
7.3.2.3 增温对甘肃马先蒿及其所在群落植物生育期及物候期的影响 | 第93-95页 |
7.3.3 植物群落结构沿水分梯度变化特征 | 第95-97页 |
7.3.3.1 甘肃马先蒿及其所在群落结构沿水分梯度变化特征 | 第95页 |
7.3.3.2 甘肃马先蒿及其所在群落密度、高度和盖度沿水分梯度变化特征 | 第95-96页 |
7.3.3.3 甘肃马先蒿所在群落重要值沿水分梯度变化特征 | 第96-97页 |
7.3.4 甘肃马先蒿所在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均匀度沿水分梯度变化情况 | 第97页 |
7.3.5 甘肃马先蒿所在群落植物地上生物量沿水分梯度的变化 | 第97-98页 |
7.4 讨论 | 第98-100页 |
7.4.1 增温对甘肃马先蒿及其所在群落植物的影响 | 第98-99页 |
7.4.2 土壤水分对甘肃马先蒿种群及其所在群落植物的影响 | 第99-100页 |
7.5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8.1 结论 | 第101页 |
8.2 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6页 |
个人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