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论文--生物评价、生态评价论文

基于改进型生态足迹的武隆县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第11-15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5-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3 技术路线第16页
    1.4 研究创新点第16-18页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18-30页
    2.1 理论基础第18-22页
        2.1.1 生态安全理论第18-21页
        2.1.2 生态足迹理论第21-22页
    2.2 研究方法第22-30页
        2.2.1 基本思路第22-23页
        2.2.2 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方法第23-26页
        2.2.3 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方法第26-29页
        2.2.4 生态赤字/盈余的计算第29-30页
第3章 武隆县生态概况第30-36页
    3.1 自然环境概况第30-32页
        3.1.1 地理位置第30页
        3.1.2 地质地貌第30-31页
        3.1.3 气候第31页
        3.1.4 自然资源第31-32页
    3.2 社会经济概况第32-33页
    3.3 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建设第33-34页
    3.4 武隆县生态安全状况第34-36页
第4章 武隆县生态足迹的量化第36-51页
    4.1 数据处理第36-43页
        4.1.1 生物资源消费量第36-39页
        4.1.2 生物资源的全球平均产量第39-41页
        4.1.3 可耕地平均产量调整因子第41-42页
        4.1.4 化石能源和电力消耗量第42页
        4.1.5 生态产品产出量第42-43页
    4.2 武隆县生态足迹估算第43-45页
        4.2.1 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第43-44页
        4.2.2 化石能源、电力生态足迹第44页
        4.2.3 建成地生态足迹第44页
        4.2.4 武隆县生态足迹第44-45页
    4.3 武隆县生态容量估算第45-47页
    4.4 生态足迹、生态容量及生态盈余/赤字的结果分析第47-49页
    4.5 生态安全评价及趋势分析第49-51页
第5章 武隆县生态安全演化趋势预测第51-65页
    5.1 灰色GM(1,1)预测模型第51-53页
    5.2 生态足迹预测第53-55页
        5.2.1 模型求解第53页
        5.2.2 模型精度的检验第53-55页
    5.3 生态容量预测第55-62页
        5.3.1 可耕地第56-57页
        5.3.2 牧草地第57-58页
        5.3.3 水域第58-60页
        5.3.4 林地第60-61页
        5.3.5 总生态容量第61-62页
    5.4 生态安全预测分析与评价第62-65页
第6章 生态安全调控措施第65-71页
    6.1 生态足迹模型角度第65-68页
        6.1.1 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保护森林第65-66页
        6.1.2 增加农产品产量,减少建设用地第66-68页
    6.2 自然生态系统角度第68-71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7.1 结论第71页
    7.2 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附表第76-81页
致谢第81-82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及参与课题一览表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用于城市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的试验研究
下一篇:山区公路路侧安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