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3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6页 |
1.1.1 水资源现状 | 第10页 |
1.1.2 水污染现状 | 第10-11页 |
1.1.3 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意义 | 第11-13页 |
1.1.4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的概述 | 第13-16页 |
1.2 连续砂滤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27页 |
1.2.1 连续砂滤池的发展 | 第16-22页 |
1.2.2 连续砂滤技术的理论研究 | 第22-27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2 试验装置、材料、试剂与分析方法 | 第30-38页 |
2.1 试验进水水质 | 第30页 |
2.2 试验装置 | 第30-35页 |
2.2.1 试验装置主体材料 | 第32-33页 |
2.2.2 相关管道 | 第33页 |
2.2.3 试验用泵 | 第33页 |
2.2.4 流量计 | 第33页 |
2.2.5 空气压缩机 | 第33-34页 |
2.2.6 滤料 | 第34页 |
2.2.7 空气 | 第34页 |
2.2.8 试验药剂 | 第34-35页 |
2.3 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2.3.1 进出水流量的测定 | 第35页 |
2.3.2 压缩空气量的测定 | 第35页 |
2.3.3 砂循环速率的测定 | 第35页 |
2.3.4 反冲洗水量的测定 | 第35页 |
2.3.5 水质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过滤性能的研究 | 第38-48页 |
3.1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工艺性能的优化 | 第38-43页 |
3.1.1 滤料粒径的选取 | 第38页 |
3.1.2 滤层高度对过滤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3 滤速对过滤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3.1.4 气量对砂循环速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5 砂循环速率对过滤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6 液位差对反冲洗水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在最佳过滤状态下的除污效果 | 第43-46页 |
3.2.1 装置对SS的去除效果 | 第43页 |
3.2.2 装置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43-44页 |
3.2.3 装置对TN的去除效果 | 第44-45页 |
3.2.4 装置对NH3-N的去除效果 | 第45页 |
3.2.5 装置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45-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生物降解效果的研究 | 第48-58页 |
4.1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的挂膜启动 | 第48-52页 |
4.1.1 挂膜方式的确定 | 第48页 |
4.1.2 生物启动 | 第48-52页 |
4.2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生物降解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2-57页 |
4.2.1 气水比 | 第52-55页 |
4.2.2 水力负荷 | 第55-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自清洗式活性生物滤池除磷试验研究 | 第58-64页 |
5.1 除磷药剂 | 第58-59页 |
5.2 装置的除磷效果 | 第59-62页 |
5.2.1 硫酸铝 | 第59-60页 |
5.2.2 聚合氯化铝 | 第60-61页 |
5.2.3 硫酸铝和聚合氯化铝的比较 | 第61-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