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评价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2 大学生就业取向概述 | 第15-20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2.1.1 就业 | 第15-16页 |
2.1.2 就业取向及构成 | 第16-17页 |
2.2 大学生就业取向的形成 | 第17-20页 |
2.2.1 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取向 | 第17-18页 |
2.2.2 过渡时期大学生就业取向 | 第18-19页 |
2.2.3 双向与自主选择阶段大学生就业取向 | 第19-20页 |
3 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 | 第20-28页 |
3.1 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积极面 | 第20-23页 |
3.1.1 自主择业意识不断增强 | 第20-21页 |
3.1.2 自主创业意识不断增强 | 第21页 |
3.1.3 择业行为趋于理性客观 | 第21-22页 |
3.1.4 注重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 第22-23页 |
3.2 大学生就业取向的消极面 | 第23-25页 |
3.2.1 不愿从事基层工作 | 第23页 |
3.2.2 对于职业规划不足 | 第23-24页 |
3.2.3 存在功利主义思想 | 第24页 |
3.2.4 就业行为过于随意 | 第24-25页 |
3.3 就业取向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25-28页 |
3.3.1 影响大学生就业结构 | 第25-26页 |
3.3.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 第26页 |
3.3.3 影响大学生社会认识能力 | 第26-28页 |
4 大学生就业取向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6页 |
4.1 家庭因素的影响 | 第28-30页 |
4.1.1 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 第28-29页 |
4.1.2 父母从业的影响 | 第29页 |
4.1.3 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 | 第29-30页 |
4.2 学校因素的影响 | 第30-32页 |
4.2.1 人才培养体制陈旧 | 第30-31页 |
4.2.2 就业指导模式单一 | 第31-32页 |
4.3 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1 社会负面价值取向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2 当前就业形势的不利影响 | 第33页 |
4.4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33-36页 |
4.4.1 个体认识能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4.4.2 个体实践能力的影响 | 第34页 |
4.4.3 地区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 第34-36页 |
5 优化大学生就业取向的措施 | 第36-45页 |
5.1 家庭方面 | 第36-37页 |
5.1.1 重视家庭教育作用 | 第36页 |
5.1.2 改进家庭教育理念 | 第36-37页 |
5.2 学校方面 | 第37-39页 |
5.2.1 提升水平加快素质教育 | 第37-38页 |
5.2.2 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能力 | 第38-39页 |
5.2.3 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 第39页 |
5.3 社会方面 | 第39-41页 |
5.3.1 强化政策支持扶持 | 第40页 |
5.3.2 发挥舆论正面引导 | 第40-41页 |
5.4 学生方面 | 第41-45页 |
5.4.1 培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 第41-42页 |
5.4.2 制定科学就业发展规划 | 第42-43页 |
5.4.3 扎实学习夯实就业基础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附录A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