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论文来源 | 第13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9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1.2.3 实用价值 | 第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8页 |
1.3.1 道路交通事故再现 | 第19-22页 |
1.3.2 道路安全评价 | 第22-27页 |
1.3.3 面向驾驶人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 第27-28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8-3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道路交通事故车辆车速预估方法 | 第31-46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基于行人第一落地点抛距的事故车辆车速预估方法 | 第31-38页 |
2.2.1 问题描述 | 第32页 |
2.2.2 第一落地点抛距与事故车辆车速的关系模型 | 第32-34页 |
2.2.3 仿真分析与验证 | 第34-36页 |
2.2.4 一例真实的车-人碰撞事故 | 第36-38页 |
2.3 行人第一落地点抛距与事故车辆车速对应关系矩阵 | 第38页 |
2.4 道路台阶对于事故车速预估的影响分析 | 第38-40页 |
2.5 一种车-车碰撞事故车速预估两步法 | 第40-44页 |
2.5.1 推算碰撞速度的图解法 | 第40-41页 |
2.5.2 事故车辆车速再现两步法 | 第41-43页 |
2.5.3 算例 | 第43-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痕迹信息分析与采集 | 第46-66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痕迹信息分析 | 第46-54页 |
3.2.1 单车事故痕迹分析 | 第47-50页 |
3.2.2 车车碰撞事故痕迹分析 | 第50-52页 |
3.2.3 车人碰撞事故痕迹分析 | 第52-54页 |
3.3 事故现场信息采集表的制作—以单车事故为例 | 第54-65页 |
3.3.1 事故现场信息采集表格制作原则 | 第55-56页 |
3.3.2 事故现场信息采集表格制作流程 | 第56-58页 |
3.3.3 基于 Pc-Crash 的单车事故再现步骤 | 第58-62页 |
3.3.4 单车事故现场痕迹信息采集表 | 第62-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基于 Pc-Crash 的道路交通事故仿真建模与再现技术 | 第66-100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Pc-Crash 软件介绍 | 第66-70页 |
4.2.1 车辆模型的建立 | 第67-69页 |
4.2.2 人体模型的建立 | 第69页 |
4.2.3 道路模型的建立 | 第69-70页 |
4.3 基于 Pc-Crash 的车-车碰撞事故再现步骤 | 第70-72页 |
4.4 一例真实的车-车碰撞事故案例建模仿真 | 第72-75页 |
4.4.1 事故情况介绍 | 第72-73页 |
4.4.2 事故现场的再现 | 第73页 |
4.4.3 车辆模型的建立 | 第73页 |
4.4.4 事故仿真 | 第73-75页 |
4.4.5 结果分析及验证 | 第75页 |
4.5 基于 Pc-Crash 的车辆侧滑事故再现步骤 | 第75-77页 |
4.6 一例真实的车辆侧滑事故案例建模仿真 | 第77-82页 |
4.6.1 事故情况介绍 | 第77-78页 |
4.6.2 再现事故现场 | 第78页 |
4.6.3 再现车辆的侧滑运动 | 第78-79页 |
4.6.4 再现车-车碰撞发生过程 | 第79-81页 |
4.6.5 再现奥迪车碰撞前的运动过程 | 第81-82页 |
4.6.6 结果分析 | 第82页 |
4.7 基于监控视频的 Pc-Crash 车人事故再现仿真再验证 | 第82-88页 |
4.7.1 事故情况介绍 | 第82-83页 |
4.7.2 基于 Pc-Crash 的事故车速计算 | 第83-86页 |
4.7.3 基于监控录像的事故车速计算 | 第86-88页 |
4.7.4 结果对比分析 | 第88页 |
4.8 事故仿真再现结果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88-99页 |
4.8.1 问题描述 | 第89-90页 |
4.8.2 上下界法 | 第90页 |
4.8.3 差分法 | 第90-91页 |
4.8.4 响应曲面法 | 第91-92页 |
4.8.5 各方法所需仿真次数比较 | 第92-93页 |
4.8.6 算例研究 | 第93-98页 |
4.8.7 响应曲面法的再分析 | 第98-99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虚拟交通环境下的道路安全分析与评价 | 第100-120页 |
5.1 引言 | 第100页 |
5.2 基于事故再现的路段交通安全分析 | 第100-104页 |
5.2.1 基于事故再现的路段交通安全分析步骤 | 第101页 |
5.2.2 案情介绍 | 第101-102页 |
5.2.3 交通安全分析及对策 | 第102-104页 |
5.3 驾驶模拟器及视景的快速生成 | 第104-110页 |
5.3.1 驾驶模拟器的应用研究方向 | 第104-106页 |
5.3.2 道路网三维视景数据快速生成系统开发 | 第106-110页 |
5.4 虚拟交通环境下的道路安全评价 | 第110-119页 |
5.4.1 基于驾驶模拟器的道路安全主观评价 | 第111-115页 |
5.4.2 基于驾驶轨迹的道路安全客观评价 | 第115-11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六章 面向驾驶人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 第120-148页 |
6.1 引言 | 第120-121页 |
6.2 驾驶人在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作用及行为特征 | 第121-122页 |
6.3 基于人-车-路环境下的最小安全距离模型研究 | 第122-134页 |
6.3.1 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3-125页 |
6.3.2 模型的建立 | 第125-128页 |
6.3.3 模型仿真与验证 | 第128-134页 |
6.4 驾驶室方向盘识别与定位算法 | 第134-143页 |
6.4.1 基于轮廓融合的车辆方向盘边界特征提取方法 | 第134-140页 |
6.4.2 基于 Hough 变换的车辆方向盘轮廓拟合与定位 | 第140-143页 |
6.5 驾驶人违规行为识别 | 第143-147页 |
6.5.1 驾驶人驾驶行为违规分类 | 第143-144页 |
6.5.2 基于单幅图像的驾驶行为违规检测 | 第144-146页 |
6.5.3 跟踪阶段驾驶人违规检测 | 第146-14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2页 |
附录 | 第162-16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附件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