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现代文学教育”的发生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何谓“现代文学教育” | 第14-28页 |
第一节 “现代文学教育”的基本界定 | 第15-19页 |
第二节 “现代文学教育”的生成语境 | 第19-23页 |
(一) 独立的文学教育空间 | 第19-20页 |
(二) 流转的文学传播平台 | 第20-21页 |
(三) 制度内的教育场域 | 第21-23页 |
第三节 “现代文学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 第23-25页 |
第四节 “现代文学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晚清“现代文学教育”的酝酿 | 第28-70页 |
第一节 “西学”的强烈冲击 | 第28-41页 |
(一) 兴学:从实业到人文的过渡 | 第29-32页 |
(二) 教会学校:现代教育组织的模型 | 第32-36页 |
(三) 出版刊行的“东风” | 第36-41页 |
第二节 “新型”知识分子的学术动力 | 第41-56页 |
(一) 留学的思想给养 | 第41-46页 |
(二) 道器论辩的平衡 | 第46-50页 |
(三) 文学教育的专业化探索 | 第50-56页 |
第三节 学制变革后的文学科 | 第56-70页 |
(一) 后科举时代的文学选择 | 第56-61页 |
(二) 文学教育的现代步伐 | 第61-65页 |
(三) 文学教育的主权意识 | 第65-70页 |
第三章 民初“现代文学教育”的基本面貌 | 第70-108页 |
第一节 民初“现代文学教育”的宗旨 | 第71-85页 |
(一) “壬子癸丑学制”与“国文要旨” | 第71-77页 |
(二) 教育意义的重构 | 第77-82页 |
(三) 文学性的旨归 | 第82-85页 |
第二节 民初“现代文学教育”的内容 | 第85-99页 |
(一) 国语教科书中的文辞转向 | 第85-92页 |
(二) 校园语境中的文学思辨 | 第92-99页 |
第三节 “现代文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 第99-108页 |
(一) 认识论的文学思维方式 | 第100-104页 |
(二) 知情结合的审美情调 | 第104-108页 |
第四章 民初北京高校中的“现代文学教育”考察 | 第108-146页 |
第一节 北京大学与“新文艺”思潮 | 第109-121页 |
(一) 打破枷锁的修习与研究 | 第109-113页 |
(二) 注重实感与实践的“新文艺”课堂 | 第113-117页 |
(三) 多样的“现代文学教育”思想 | 第117-121页 |
第二节 清华大学与“新文学”试验 | 第121-131页 |
(一) 祛弊革新的中国文学系 | 第121-124页 |
(二) “学术并重”的新文学试验 | 第124-128页 |
(三) 史论结合的现代文学研究 | 第128-131页 |
第三节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新文学”课 | 第131-140页 |
(一) 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国文部 | 第132-135页 |
(二) 鲁迅的文学教育活动 | 第135-140页 |
第四节 燕京大学开放的新文学观 | 第140-146页 |
(一) 关注近世的文学教育观 | 第140-143页 |
(二) 新文艺创作观 | 第143-146页 |
第五章 “现代文学教育”的再生产机制 | 第146-171页 |
第一节 摇摆的“过渡人” | 第146-155页 |
(一) “长袍马褂”后的反思 | 第147-151页 |
(二) 由忍耐走向抗争 | 第151-155页 |
第二节 现代性体验的生成 | 第155-163页 |
(一) 古典价值的剖析 | 第155-160页 |
(二) 文学人格的重建 | 第160-163页 |
第三节 “现代文学教育”的功能 | 第163-171页 |
(一) 走向启蒙 | 第163-167页 |
(二) 观照社会 | 第167-171页 |
结语 | 第171-184页 |
(一) 新时期的文学整合 | 第171-181页 |
(二) 当下的文学反思 | 第181-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1页 |
附录 | 第191-225页 |
后记 | 第225-22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