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ICP-MS简介 | 第9-14页 |
1.1.1 ICP-MS仪器结构及特点 | 第9-11页 |
1.1.2 ICP-MS、ICP-AES和AAS方法比较 | 第11-12页 |
1.1.3 多原子离子干扰消除方法 | 第12-14页 |
1.2 碰撞/反应池技术发展及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发展历史 | 第14-16页 |
1.2.2 技术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1.3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碰撞/反应池研制 | 第21-37页 |
2.1 多极杆工作原理 | 第21-23页 |
2.2 干扰去除机理 | 第23-29页 |
2.2.1 碰撞解离模式 | 第23-24页 |
2.2.2 动能歧视模式 | 第24-26页 |
2.2.3 化学反应模式 | 第26-29页 |
2.3 碰撞/反应池区分 | 第29-30页 |
2.3.1 按照结构区分 | 第29-30页 |
2.3.2 按去除干扰过程区分 | 第30页 |
2.4 四极杆碰撞/反应池设计 | 第30-34页 |
2.4.1 四极杆结构机械设计 | 第30-31页 |
2.4.2 四极杆固定结构机械设计 | 第31-32页 |
2.4.3 碰撞/反应池腔体的设计 | 第32-33页 |
2.4.4 碰撞/反应池透镜机械设计 | 第33-34页 |
2.5 四极杆碰撞/反应池性能评价 | 第34-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气体条件对四极杆碰撞/反应池影响的研究 | 第37-48页 |
3.1 理论分析 | 第37-40页 |
3.1.1 多原子离子干扰产生原因 | 第37-38页 |
3.1.2 碰撞、反应气和混合气消除干扰原理 | 第38-40页 |
3.2 实验研究 | 第40-42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3.2.2 实验仪器及工作参数 | 第40-41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2.4 评价参数 | 第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47页 |
3.3.1 碰撞气对四极杆碰撞/反应池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2 反应气对四极杆碰撞/反应池的影响 | 第43-46页 |
3.3.3 混合气对四极杆碰撞/反应池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RPq、CRO和QRO对四极杆碰撞/反应池的影响 | 第48-53页 |
4.1 理论基础 | 第48页 |
4.1.1 RPq对四极杆碰撞/反应池的影响 | 第48页 |
4.1.2 CRO和QRO对四极杆碰撞/反应池的影响 | 第4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8-49页 |
4.2.2 实验仪器及工作参数 | 第49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2页 |
4.3.1 RPq对四极杆碰撞/反应池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2 CRO和QRO对四极杆碰撞/反应池的影响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检测痕量Fe元素时四极杆碰撞/反应池条件研究 | 第53-57页 |
5.1 痕量Fe检测及现状 | 第53-5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5.2.1 无机酸的选用 | 第54-55页 |
5.2.2 仪器及工作参数 | 第55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总结 | 第57-58页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