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1 关于嵌入内涵的研究 | 第12页 |
1.3.2 关于社会网络与产业网络内涵的研究 | 第12页 |
1.3.3 关于双重网络嵌入与创业关系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4 关于创业能力的研究 | 第13页 |
1.3.5 关于创业绩效的研究 | 第13页 |
1.4 综合述评 | 第13页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16-21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1 资源基础理论 | 第16页 |
2.1.2 网络嵌入理论 | 第16-17页 |
2.1.3 竞争优势理论 | 第17-18页 |
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18-20页 |
2.2.1 双重网络嵌入与新生代农民的创业绩效 | 第18页 |
2.2.2 双重网络嵌入与新生代农民创业能力形成 | 第18-19页 |
2.2.3 创业能力形成与新生代农民的创业绩效 | 第19页 |
2.2.4 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 | 第19-20页 |
2.3 概念模型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变量测量 | 第21-27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3.1.1 结构方程模型 | 第21页 |
3.1.2 稳健性检验方法 | 第21-22页 |
3.2 数据来源 | 第22页 |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3.4 变量测量及信效度分析 | 第23-27页 |
3.4.1 变量的测量及测量题项描述性分析 | 第23-24页 |
3.4.2 变量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24-27页 |
第四章 双重网络嵌入、创业能力对新生代农民创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27-31页 |
4.1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情况 | 第27页 |
4.2 双重网络嵌入对创业绩效的影响 | 第27页 |
4.3 创业能力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27-29页 |
4.4 假设的验证情况 | 第29-31页 |
第五章 稳健性检验 | 第31-40页 |
5.1 双重网络嵌入对新生代农民创业绩效不同分位点的影响 | 第31-32页 |
5.1.1 双重网络嵌入对创业生存性绩效的分位数回归 | 第31页 |
5.1.2 双重网络嵌入对创业创新性绩效的分位数回归 | 第31-32页 |
5.2 双重网络嵌入对新生代农民创业能力不同分位点的影响 | 第32-33页 |
5.2.1 双重网络嵌入对创业资源整合能力的分位数回归 | 第32页 |
5.2.2 双重网络嵌入对创业机会获取能力的分位数回归 | 第32-33页 |
5.3 创业能力对新生代农民创业绩效不同分位点的影响 | 第33-35页 |
5.3.1 创业能力对创业生存性绩效的分位数回归 | 第33-34页 |
5.3.2 创业能力对创业创新性绩效的分位数回归 | 第34-35页 |
5.4 创业能力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5-38页 |
5.4.1 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回归结果 | 第36页 |
5.4.2 因变量为生存性绩效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6-37页 |
5.4.3 因变量为创新性绩效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7-38页 |
5.5 总结 | 第38-40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第40-4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0页 |
6.2 研究启示 | 第40页 |
6.3 政策建议 | 第40-41页 |
6.4 研究不足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