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三、 研究现状简评 | 第14页 |
四、 国家政策及相关理论支撑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 生活化 | 第15-16页 |
二、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 第16页 |
三、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17-2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三、 研究样本 | 第17-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 研究步骤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1-28页 |
第一节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课程设置方面生活化缺失的体现 | 第21-22页 |
一、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开展的次数较少 | 第21-22页 |
二、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涉及面较窄 | 第22页 |
三、 教师的教育理念与组织行为不统一 | 第22页 |
第二节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内容选择方面生活化缺失的体现 | 第22-24页 |
一、 欣赏内容选择的单一化和片面化 | 第23-24页 |
二、 教学资源与教师理念之间的矛盾 | 第24页 |
第三节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组织实施方面生活化缺失的体现 | 第24-28页 |
一、 教师缺乏欣赏指导经验 | 第24-25页 |
二、 教师认知理念与组织实施之间的矛盾 | 第25页 |
三、 教学目标指向教师意志,忽略幼儿主体性 | 第25-26页 |
四、 教师提问模式化,未贴近幼儿生活体验 | 第26页 |
五、 教学评价脱离幼儿生活经验、重作品轻过程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实践与探索 | 第28-52页 |
第一节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目标的制定 | 第28-32页 |
一、 大班幼儿参与美术欣赏活动的心理要素分析 | 第28页 |
二、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目标的实践与探索 | 第28-32页 |
第二节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内容的选择 | 第32-40页 |
一、 美术欣赏内容在主题活动中生成,贴近幼儿知识结构体系 | 第33-35页 |
二、 美术欣赏内容在幼儿的热点话题中生成,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 | 第35-36页 |
三、 美术欣赏内容在幼儿园特色活动中生成,强调幼儿的生活体验 | 第36-37页 |
四、 美术欣赏内容在信息拓展重组中生成,重视幼儿的经验整合 | 第37-38页 |
五、 美术欣赏内容在多元整合中生成,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的组织实施 | 第40-48页 |
一、 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激发幼儿审美兴趣 | 第40-41页 |
二、 感知与体验贴近生活有机整合,提高幼儿关注力 | 第41-44页 |
三、 理解幼儿世界尊重幼儿观点,促进幼儿审美表达 | 第44-47页 |
四、 面向幼儿生活灵活搭建表现平台,推动幼儿审美创造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的评价 | 第48-52页 |
一、 关注幼儿体验,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 第48-49页 |
二、 关注幼儿活动,倾向过程性评价 | 第49页 |
三、 关注幼儿心理,重视评价的艺术性 | 第49-51页 |
四、 关注幼儿自信,搭建隐性评价的平台 | 第51页 |
五、 关注幼儿成长,发挥“口袋式”评价作用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52-61页 |
第一节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研究结论 | 第52-59页 |
一、 大班幼儿审美素质在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研究中有显著变化 | 第52-53页 |
二、 寻找到了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的有效实施途径 | 第53-55页 |
三、 形成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的有效指导策略 | 第55-57页 |
四、 教师审美素养对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有着积极影响 | 第57页 |
五、 美术欣赏活动取代了绘画活动中的示范过程,充分体现《指南》精神 | 第57-59页 |
第二节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研究反思 | 第59-61页 |
一、 研究者的成长 | 第59-60页 |
二、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0页 |
三、 对研究的下一步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A | 第63-64页 |
附录 B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