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中国工艺美术论文--民间工艺美术论文

明清时期折扇扇套的审美性与功能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目录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1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7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7-8页
    1.3 课题研究现状第8-9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8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8-9页
    1.4 课题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9-10页
        1.4.1 课题研究方法第9页
        1.4.2 课题创新点第9-10页
    1.5 课题研究框架第10-11页
第二章 折扇扇套的起源与发展第11-21页
    2.1 折扇的发展演变第11-14页
        2.1.1 古扇的发展历程第11-13页
        2.1.2 折扇的传入与兴起第13-14页
    2.2 明清时期折扇扇套兴起与发展的社会背景第14-15页
        2.2.1 发达的商品经济第14页
        2.2.2 统治阶级的青睐第14-15页
        2.2.3 良好的文化氛围第15页
    2.3 折扇扇套的起源第15-21页
        2.3.1 折扇扇套的产生第15-18页
        2.3.2 折扇扇套的分类第18-21页
第三章 明清时期折扇扇套的审美性研究第21-79页
    3.1 明清时期折扇扇套的形制之美第21-29页
        3.1.1 扇套形制的历史衍变第21-27页
        3.1.2 扇套形制中的同构设计第27-28页
        3.1.3 扇套形制中的传统样式第28-29页
        3.1.4 明清时期折扇扇套的形制特征第29页
    3.2 明清时期折扇扇套的工艺与色彩之美第29-49页
        3.2.1 折扇扇套的材质选择第29-32页
        3.2.2 折扇扇套的刺绣工艺第32-43页
        3.2.3 折扇扇套的色彩分析第43-49页
        3.2.5 明清时期折扇扇套的工艺与色彩特征第49页
    3.3 明清时期折扇扇套装饰图案的构图与文化之美第49-77页
        3.3.1 扇套装饰图案的基本类型第49-50页
        3.3.2 扇套装饰图案的构图形式第50-56页
        3.3.3 扇套动植物装饰图案及多样性第56-62页
        3.3.4 扇套符图装饰图案及其程式化第62-65页
        3.3.5 扇套文字装饰及其文化内涵第65-68页
        3.3.6 扇套器物装饰图案及其历史性第68-71页
        3.3.7 扇套风景人物装饰图案及其情感共鸣第71-76页
        3.3.8 明清时期折扇扇套的文化内涵第76-77页
    3.4 明清时期折扇扇套与其它针黹活计的审美异同第77-79页
        3.4.1 针黹活计的范围界定第77-78页
        3.4.2 扇套与其它针黹活计的审美共性与个性第78-79页
第四章 明清时期折扇扇套的功能性研究第79-94页
    4.1 明清时期工艺美学思想的启示第79-80页
        4.1.1 崇尚理性的沿袭与新思潮的兴起第79-80页
        4.1.2 雅俗共融的审美格局第80页
    4.2 明清时期折扇扇套的功能衍变第80-86页
        4.2.1 折扇的护具第82-83页
        4.2.2 服装的配饰第83-85页
        4.2.3 礼器之物第85-86页
    4.3 生活方式与社会风俗的改变对扇套功能的影响第86-89页
        4.3.1 清朝统治阶级从游牧生活到定居生活的转变第86-87页
        4.3.2 清中后期奢靡的社会生活与宫廷生活第87-88页
        4.3.3 婚礼习俗、传统节日与扇套第88-89页
    4.4 明清时期折扇扇套与其它针黹活计的功能异同第89-94页
        4.4.1 明清时期西器东传与针黹活计第89-91页
        4.4.2 折扇扇套与其它针黹活计的功能共性与个性第91-94页
第五章 其它折扇收纳器具第94-106页
    5.1 扇匣第94-96页
    5.2 扇箱第96-97页
    5.3 扇扣第97页
    5.4 扇套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启示与意义第97-106页
        5.4.1 附属物的定位第98-101页
        5.4.2 独立艺术品的存在第101-102页
        5.4.3 文化意义的支撑第102-106页
论文总结与展望第106-107页
    课题总结第106页
    后续展望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0页
图片来源第110-115页
附件:实地调研过程第115-122页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膳食纤维红枣谷物早餐粉的制备研究
下一篇:益生菌发酵糙米饮料的制作工艺及营养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