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9-19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四) 研究创新 | 第16-17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 相关理论解读 | 第19-27页 |
(一) 中国传统的幸福论 | 第19-20页 |
(二) 西方的幸福论 | 第20-21页 |
1. 感性主义的幸福观 | 第20-21页 |
2. 理性主义的幸福观 | 第21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论 | 第21-27页 |
1. 需要是追求幸福的内在驱动力 | 第22-23页 |
2. 劳动创造是幸福的源泉 | 第23页 |
3. 物质富裕和精神幸福的统一是幸福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4. 国家、社会、个人的内在和谐是幸福的本质内容 | 第24页 |
5. 以人为本,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幸福的归宿 | 第24-27页 |
二、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 第27-34页 |
(一)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阐释 | 第27-28页 |
(二)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时代内容 | 第28-34页 |
1. 坚持一条主线 | 第28-29页 |
2. 增强大学生美的情感体验 | 第29-31页 |
3.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 第31-32页 |
4. 培养大学生形成幸福能力 | 第32-34页 |
三、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现状 | 第34-45页 |
(一)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知的现状 | 第34-36页 |
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内容的认知现状 | 第34-35页 |
2. 开设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课程的期望 | 第35-36页 |
(二)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隐忧 | 第36-42页 |
1.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片面化 | 第36-38页 |
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缺乏科学的教学模式 | 第38-39页 |
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环境结合力有待进一步强化 | 第39-41页 |
4.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实践性不突出 | 第41-42页 |
(三)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42-45页 |
1.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 第42-43页 |
2. 学校教育方式影响 | 第43页 |
3. 父母教育方法影响 | 第43-44页 |
4. 学生自身因素 | 第44-45页 |
四、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实现路径 | 第45-56页 |
(一) 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念 | 第45-46页 |
1. 铸就成己达人的幸福理念 | 第45-46页 |
2. 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 第46页 |
(二) 拓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主渠道 | 第46-48页 |
1.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 | 第46-47页 |
2. 开设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选修课程 | 第47-48页 |
(三) 形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合力 | 第48-50页 |
1. 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机制 | 第48-49页 |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 第49页 |
3. 构建和睦的家庭氛围 | 第49-50页 |
(四) 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领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真谛 | 第50-52页 |
1. 开展丰富多彩公益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 第50-51页 |
2. 积极挖掘红色文化的教育魅力 | 第51页 |
3. 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体味幸福 | 第51-52页 |
(五) 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养成的辐射教育模式 | 第52-53页 |
1. 坚持师生地位的平等性 | 第52页 |
2. 培养科学的教学方式 | 第52页 |
3. 注重真诚换人心 | 第52-53页 |
4. 注入人文关怀 | 第53页 |
(六) 立足于大学生自身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 第53-56页 |
1.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 第54页 |
2. 培育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幸福观 | 第54页 |
3. 塑造大学生乐观强健的身心素质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