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三)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界说 | 第16-19页 |
(一)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概念 | 第16-17页 |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 第16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 | 第16-17页 |
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界定 | 第17页 |
(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分类及功能 | 第17-19页 |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分类 | 第17-18页 |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功能 | 第18-19页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的现存问题 | 第19-27页 |
(一) 社会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背离情形 | 第19-23页 |
1. 制度环境中的官僚主义与腐败现象 | 第19-20页 |
2. 物质生活环境中奢靡之风与资源浪费 | 第20-21页 |
3. 精神生活环境中道德失范与贪图安逸 | 第21-22页 |
4. 网络环境中“随意”与“低俗” | 第22-23页 |
(二) 家庭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偏差表现 | 第23-25页 |
1. 家庭教育目标的单一化 | 第23页 |
2. 物质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误区 | 第23-24页 |
3. 家庭关系中尊老爱幼风尚的丧失 | 第24-25页 |
(三) 学校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和谐之处 | 第25-27页 |
1. 不健全的制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 第25页 |
2. 管理不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抵消 | 第25-26页 |
3. 师德失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销蚀 | 第26-27页 |
4. 网络环境滋生的负能量 | 第27页 |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5页 |
(一)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 | 第27-30页 |
1. 制度缺失的负面效应 | 第27-28页 |
2. 经济生活的不健康要素 | 第28-29页 |
3. 落后文化的错误导向 | 第29-30页 |
(二) 家庭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 第30-32页 |
1. 家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 | 第30-31页 |
2. 艰苦朴素精神的缺失 | 第31页 |
3. 道德培育的先天不足 | 第31-32页 |
(三) 学校环境中的负面因素 | 第32-35页 |
1. 制度所产生的负能量 | 第32-33页 |
2. 教育管理的缺位 | 第33-34页 |
3. 教师素养的不足 | 第34-35页 |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35-46页 |
(一) 从社会现实层面解决教育环境中的问题 | 第35-39页 |
1. 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大环境 | 第35-36页 |
2. 提倡勤俭立国,培养节俭的社会习惯 | 第36-37页 |
3. 重视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 第37-39页 |
(二) 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与思路 | 第39-42页 |
1. 社会对家庭教育,要有干预意识 | 第39-40页 |
2. 学校对家庭教育,负有指导义务 | 第40-41页 |
3. 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模式的改善 | 第41-42页 |
(三) 学校环境是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 第42-46页 |
1. 完善机制,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保证 | 第42-43页 |
2. 注重管理育人,给大学生营造一个优化的环境 | 第43-44页 |
3. 加强师德建设,保证“育人之人”的规范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