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1.3.1 有利于更好地践行数学新课标理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 第10页 |
1.3.2 有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第10页 |
1.3.3 有益于教师自身发展,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 第10-11页 |
1.4 研究的内容 | 第11页 |
2. 研究综述及概念界定 | 第11-20页 |
2.1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2.1.1 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2.1.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2.2.1 数学自学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2.2.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3 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2.3.1 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0-21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3.2 研究实施方案 | 第20-21页 |
4. 研究过程及其结果分析 | 第21-42页 |
4.1 高中生数学自学能力调查 | 第21-25页 |
4.1.1 调查目的 | 第21页 |
4.1.2 调查对象 | 第21页 |
4.1.3 调查问卷编制 | 第21-22页 |
4.1.4 调查实施过程 | 第22页 |
4.1.5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第22-25页 |
4.2 学案导学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微型实验 | 第25-42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25页 |
4.2.2 实验对象 | 第25-26页 |
4.2.3 实验内容 | 第26页 |
4.2.4 实验实施过程 | 第26-38页 |
4.2.5 课后调查与访谈 | 第38-42页 |
5. 基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高中生数学自学能力探究的几点启示 | 第42-47页 |
5.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与高中生数学自学能力间的关系 | 第42-43页 |
5.1.1 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高低影响“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 第42-43页 |
5.1.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 第43页 |
5.2 如何有效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提高高中生数学自学能力 | 第43-46页 |
5.2.1 注重学案的编写 | 第44页 |
5.2.2 注重学生自身能力情况 | 第44-45页 |
5.2.3 注重内容本身的难易程度 | 第45页 |
5.2.4 注重学生对学案的反馈情况 | 第45-46页 |
5.2.5 注重课堂点拨和课后反思 | 第46页 |
5.3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46-47页 |
5.3.1 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5.3.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64页 |
附录 1 | 第49-52页 |
附录 2 | 第52-54页 |
附录 3 | 第54-57页 |
附录 4 | 第57-58页 |
附录 5 | 第58-59页 |
附录 6 | 第59-61页 |
附录 7 | 第61-62页 |
附录 8 | 第62页 |
附录 9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