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水生植物学论文

温度波动对太湖春季优势浮游藻类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0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温度波动是自然水体的基本特征第14-15页
    1.3 浮游藻类对温度响应的差异第15-16页
    1.4 温度变化对蓝藻优势确立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7-19页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1.6.1 研究目的第19页
        1.6.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第2章 不同基础温度下的温度波动对藻类生长、光合活性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第20-41页
    2.1 引言第20-21页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1-26页
        2.2.1 藻类的培养第21页
        2.2.2 温度波动模式的设置第21-22页
        2.2.3 实验方法第22-26页
        2.2.4 指标测定第26页
        2.2.5 数据分析第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40页
        2.3.1 15±5℃温度波动对不同藻类生物量的影响第26-28页
        2.3.2 15±5℃温度波动对不同藻类生长速率的影响第28-30页
        2.3.3 15±5℃温度波动对不同藻类光合活性的影响第30-32页
        2.3.4 15±5℃温度波动对不同藻类酯酶活性的影响第32-34页
        2.3.5 20±5℃温度波动对不同藻类生物量的影响第34-36页
        2.3.6 20±5℃温度波动对不同藻类生长速率的影响第36-38页
        2.3.7 20±5℃温度波动对不同藻类多糖成分组成的影响第38-40页
    2.4 结论第40-41页
第3章 温度波动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第41-49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1-42页
        3.2.1 藻种及培养条件第41-42页
        3.2.2 实验设计第42页
        3.2.3 藻光合活性及Chla的测定第42页
        3.2.4 数据分析第42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42-48页
        3.3.1 温度波动下蓝藻和绿藻光合活性的日变化第42-44页
        3.3.2 温度波动对单种培养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光合活性及生长的影响第44-46页
        3.3.3 温度波动对混合培养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光合活性及生长的影响第46-48页
    3.4 结论第48-49页
第4章 不同波动周期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混合培养的影响第49-64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49-52页
        4.2.1 藻种及培养条件第49-50页
        4.2.2 实验设计第50页
        4.2.3 变温模式的设置第50-51页
        4.2.4 藻细胞计数第51页
        4.2.5 藻光合活性的测定第51页
        4.2.6 数据分析第51-52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52-61页
        4.3.1 单种培养方式下不同波动周期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光合活性及生长的影响第52-56页
        4.3.2 混合培养方式下不同波动周期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光合活性及生长的影响第56-60页
        4.3.4 不同周期温度波动对混合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叶绿素含量比值的影响第60-61页
    4.4 结论第61-64页
第5章 春季温度波动对藻类光合活性和蓝藻优势影响的野外监测第64-73页
    5.1 引言第64页
    5.2 监测方法与监测指标第64-65页
    5.3 数据分析第65-66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6-72页
        5.4.1 日温差、平均温度与藻类色素的变化关系第66-71页
        5.4.2 太湖春季浮游藻类的光合活性变化第71-72页
    5.5 结论第72-73页
第6章 全文总结第73-76页
参考文献第76-90页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拟南芥黄烷酮-3-羟化酶调控非生物胁迫抗性机理研究
下一篇:珠江水体自养细菌及其群落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