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公物利用的基础理论 | 第15-26页 |
1.1 公物的概念 | 第15-19页 |
1.1.1 最广义说 | 第15页 |
1.1.2 广义说 | 第15-16页 |
1.1.3 狭义说 | 第16页 |
1.1.4 本文的界定 | 第16-19页 |
1.2 公物利用性质的研究现状—以利用类型为基础 | 第19-21页 |
1.2.1 德国与日本:以使用内容和范围划分 | 第19-20页 |
1.2.2 法国:以使用人数划分 | 第20页 |
1.2.3 台湾地区:以利用权源划分 | 第20-21页 |
1.2.4 本文的评析 | 第21页 |
1.3 公物利用性质的历史流变 | 第21-26页 |
1.3.1 原始社会与古罗马时代:作为天然自由的公物利用 | 第21-22页 |
1.3.2 警察国家时代:作为反射利益的公物利用 | 第22-23页 |
1.3.3 自由法治国时代:作为纯粹自由权的公物利用 | 第23-24页 |
1.3.4 社会法治国时代至今:作为复合型主观公权利的公物利用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公物利用法律关系的展开 | 第26-36页 |
2.1 公物利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力)配置 | 第26-28页 |
2.1.1 权利(力)的内容 | 第26-27页 |
2.1.2 权利(力)间的关系 | 第27-28页 |
2.2 公物所有权的性质 | 第28-30页 |
2.2.1 关于公物上是否存在所有权的争论 | 第28-29页 |
2.2.2 公物所有权的性质之争 | 第29-30页 |
2.3 公物支配权的性质 | 第30-31页 |
2.4 公物用益权的性质 | 第31-36页 |
2.4.1 权利来源之争 | 第31-32页 |
2.4.2 利益的解构与重整 | 第32-35页 |
2.4.3 复合型主观公权利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公物利用之侵权形态与救济现状 | 第36-46页 |
3.1 公物利用侵权形态的类型化 | 第36-42页 |
3.1.1 公众用公物利用之侵权形态 | 第36-41页 |
3.1.2 公务用公物利用之侵权形态 | 第41-42页 |
3.2 公物利用的救济现状 | 第42-46页 |
3.2.1 救济途径上的不足 | 第42-44页 |
3.2.2 救济方式上的不足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公物利用救济制度之完善 | 第46-53页 |
4.1 公物利用救济途径之完善 | 第46-50页 |
4.1.1 行政诉讼内救济之完善 | 第46-49页 |
4.1.2 行政诉讼外救济之完善 | 第49-50页 |
4.2 公物利用救济方式之完善 | 第50-53页 |
4.2.1 现有救济方式之改良 | 第51页 |
4.2.2 阙如救济方式之增设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页 |